詠藜園女當家楊王小玲:用一份擔擔麵回饋香港人

中午時分,老字號詠藜園黃埔店的食客絡繹不絕。人群中,人稱楊太的老闆楊王小玲匆忙走進店裡準備接受《龍週》記者專訪,沿途看到歪斜的桌椅隨即收步停下來擺正。當坐下準備訪問時,她又拿出紙巾,一邊談一邊將黑色檯面擦得發亮。「我手好得閒。」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著解釋。凡事親力親為,這些年早已習慣成自然。

危機中接手 店舖命運交由港人決定

2000年,詠藜園的命運面臨抉擇。政府因修建大老山隧道,要清拆當時詠藜園所在的鑽石山寮屋區,是就此結束還是另遷他址,楊家內部產生不同意見。

「當時我們賺了一些錢,大概手裡有500萬,我老公不想再做了,擔心搬走後就沒這麼多人光顧。」楊太想,那不如就將店舖命運交給香港人決定。於是發出100份問卷調查,列出10個問題,最後一題問「若果
詠藜園重開,不論搬到哪裡去,您是否會再來光顧?」,問卷有三個答案選擇:一定來、不會來、或許來。結果是100%都答「一定來」。

於是,詠藜園遷至黃埔,由楊太接手經營。而食客也果真如問卷所答,無論是黃埔修地鐵塵土滿面交通不便的那幾年,抑或後來的社會風波、疫情衝擊,都一樣風雨無阻前來幫襯。

《龍週》報頭由香港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題字,一問方知,原來幾十年前楊太便與饒公相識。「饒公是潮州人,喜歡麵食。」所以亦曾光顧詠藜園鑽石山的舊址。多年來,詠藜園不乏名人光顧,分店甚至開到深圳等內地城市。

▲楊太與饒公

回饋忠實顧客 成名擔擔麵不加價

生意太旺也有煩惱,食客一度抱怨光顧詠藜園是「三等公民」——「等位、等送餐、等買單」。

這樣的評價令楊太很介懷,「我知道有時人客排隊要4個鐘頭,我好歉疚。」所以她親自入廚房幫手,做了四年雲吞雞。她挽起袖口給記者看在廚房幫手的幾年落下的幾塊疤痕,已變成深灰色,去不掉了。

人們常誇她叻,一力撐起詠藜園幾十載,她要糾正這錯覺,「我唔係叻,係勤力。」且她謙稱這勤力在詠藜園成功原因裡只佔10%,至於其他九成比重,她逐個數,「謀事在人成事在天,30%是天在幫我;30%是伙計;30%是人客。剩下的才是我那點苦勞。」

所以她要回饋一直支持詠藜園的忠實顧客,這也是至今招牌擔擔麵只盛惠35蚊的原因。「這是我們的成名麵,不可以加價。」楊太好坦白,「老實說,三十幾蚊我們都有錢賺,所以為什麼要加價?」

訪問過程中,楊太見縫插針地處理各類事務。她由詠藜園的歷史講起,一段頗長而又坎坷的故事,由鑽石山郊野片場旁專做外賣的一個攤檔,日入不足三百蚊,到盤下舖頭落地生根,再遷至黃埔,經歷過火燭、清拆,捱過疫症低迷,轉眼之間,已是74年飛逝。她希望以自己的經歷,勉勵年青人珍惜機會、發奮圖強。

▲楊太與特首林鄭月娥

「詠藜園」出自李翰祥手筆 背後寓意浪漫

詠藜園這一結構複雜的名字,楊太曾問過家翁、創始人楊殿湖。

「他不識字,只說店名是由大導演李翰祥所取,『咁大個導演改,一定好嘢來嘅!』說了等於沒說。」多年之後楊太復述這一幕,把當年的語氣一樣複製了過來。

後來楊太拜訪李翰祥才得知名字含義,「詠」是歌詠之意,「藜」在《本草鋼目》是指入藥的胭脂菜,用作醫病醫肚之意,「園」是當時用籬笆圍着的小園林,因為鄰近片場,有不少食客是藝能界人士,他們都會到這個小花園「醫肚」,寓意頗為浪漫。而另一重意思則是,「詠藜園」三字讀快了可作「永嚟完」,寓意生意興隆,食客永遠都嚟唔完。

▲詠藜園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