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存續,有賴人類活動延續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並且綜合發展民族意識、技術水準、禮儀規範、宗教思想、風俗習慣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等。一個城市如果有效發現及管理世遺及非遺項目,通過認識有形或無形的文化遺產,有助提升民族自信,並且以史為鑑,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文化遺產分為有形與無形兩種,有形文化遺產即可見的古跡、建築群、遺址等等,讓今人以歷史、藝術、科學、考古乃至人類學角度,了解史前時代或信史時代的人類發展過程,讓時人了解自己民族源流及活動情況。而無形文化遺產則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可被稱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從考古學角度來說,香港只是華南文化領域的一小部分,而學者對這個廣闊領域所知仍屬有限。然而,認識文化遺產就是進一步認識自己的身份,了解到香港早於公元前四千年開始,先民已在香港一帶活動,這種沿岸聚居的生活模式,說明了香港最早期的居民主要靠海洋為生,經濟發展也在於開發海洋資源。有了這一個發現,結合在香港各地出土不同時期的文物,可以見到香港乃至華南地區的史前文化在本土逐漸形成,並沒有受到華北或東南亞地區文化外來文化重大影響。

通過了解遺物、遺址與遺跡,強化自身對於族群與國家的身份認同,全球各國與各地區都在積極推出。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目前正於福建省福州市承辦,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例會,每年召開一次,主要職責是審核、批准新申報項目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對已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指導,管理世界遺產基金等。會上一個重要宗旨,是共同探討如何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理念知識走進課堂、走進社會、貼近青少年,培養新一代世界遺產的保護者,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世界和平的促進者。
香港雖然沒有被評為世遺級別的有形文化遺產,然而在古物咨詢委員會的名冊中,共有1,444幢歷史建築,可供我們追本溯源。誠如古物古蹟辦事處歡迎辭所言:「文物古蹟是我們文化身份的象徵,亦是我們集體回憶的重要組成部份,賦予我們文化上的延續和歸屬感。香港的文物建築以及考古文物揭示了我們獨特的過去:一個由中西文化匯聚而成的獨特傳統。」望讀者與我們一同努力,保存這些不可再造的文化遺產,並將中華文明與文化瑰寶之傳承我們的下一代,使其在發展中保護,也在保護中發展。

簡介:「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是東九龍民間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中心,以社企模式營運,為公眾、學校及機構提供工作坊,推行各類藝術、文化及教育活動。
主辦機構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於2010年起向政府承租原海濱學校校舍,並將之活化成為藝文平台,將海濱學校的教育功能繼續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