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泰拳理事會 因材施教 普及泰拳

香港泰拳理事會位於觀塘的會址,牆面上貼了兩張巨幅海報,一張是TVB劇集《拳王之王者爭霸》,另一張則是東亞跆拳錦標賽,香港拳手們目光如炬,氣勢十足。香港泰拳理事會副會長冼林沃近日接受《龍週》記者專訪時笑著指向這兩張海報,說它們看似毫無關聯,但參與錦標賽的金牌拳手們不少都是當初看這部劇才對泰拳感興趣,最終入行。

自由搏擊受規管 一度直插谷底

1980年代中期,全接觸自由搏擊運動愈來愈受歡迎,冼林沃回憶,那是一段難得的蓬勃發展時期。

可惜好景不常,政府隨後「一刀切」實施監管制度,要求拳手穿戴護甲、頭套,大大影響拳手發揮和賽事的可觀程度,這對於發展剛起步的自由搏擊有如一記致命的重拳,「觀眾看拳擊,原本就是為了看一些刺激,但監管立刻讓比賽規格倒退10年。」

在那之後,自由搏擊業「插水式」收縮,沉寂了一段時間。

千禧年後,一班愛好搏擊運動的有心人商討成立泰拳理事會,期望扶持業界重新出發。「最初融合各種自由搏擊運動,包括空手道、泰拳、西洋拳等。」冼林沃透露,在行業縮水之時,加入理事會的拳館僅20餘間。

考慮到政府嚴格的規管制度,理事會將培訓及比賽分為業餘和職業,「因為如果是職業的,政府就管不到,有權不使用裝備。」

如今香港泰拳理事會成為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豁下唯一合資格舉辦、協辦、批准及監管香港業餘及非業餘泰拳比賽的組織,以確保比賽能公平公正及安全地進行,並阻止不公平的比賽或違規行為出現。

理事會所建立起來的一套較為完整的系統,擴展到超過100個屬會。除舉辦比賽外,理事會亦開班教學,培養教練、裁判及拳證,亦組織優秀拳手赴泰國深造。而學員有嚴格的考核和升級機制,冼林沃介紹,以裁判為例,一名裁判需要經過10場考試,才能正式成為裁判,做滿100場比賽,才可從業餘水平升至國際賽事資格。

▲香港泰拳理事會會址的牆上貼滿了照片,見證該會的發展歷史

將泰拳帶入特殊學校

對於泰拳,港人的了解大多受傳媒影響,不免時而流於表面。香港泰拳理事會近年開始與康文署合作,推廣泰拳,包括在週末開班將泰拳帶入學校,尤其是特殊學校。

特殊學生各有特徵,教練們尤為注重因材施教。冼林沃講了一個他自己的小故事,有一個不愛說話的特殊學生,「他站在那裡根本不參與,不睬你。」冼林沃靈機一動,想到激將法。走到學生旁邊,指著正在練拳的另一個學生問,你覺得他行不行?「他看了我一眼,不出聲,過了會才搖搖頭。能搖頭已經不錯了,說明他願意睬你。」

冼林沃乘勝追擊,問道:「那你行不行?」見對方不說話,冼林沃就拿起拳靶,把拳套遞給他,鼓勵他來試試。出乎意料打得很好,「有一些導師走過來跟我說,他們都平時都沒這麼聽話。」

不過有些學生卻恰好相反,是十足的「拳霸」,「過度活躍,打到停不下來。」冼林沃笑道,這時就要教導他們懂得尊重他人,也讓別人玩一玩。

▲2018年東亞泰拳錦標賽

疫情打擊業界教練轉行做外賣員

去年初開始,新冠疫情重擊業界,泰拳理事會及一眾屬會也關閉多時。「不少拳館每個月租金要7到8萬,就算有政府資助,能給多少?頂不了很久的。」冼林沃坦言,在無班可開的窘境下,不少教練另謀生路,轉行做的士司機或去外賣員。

冼林沃認為,業界亟需政府支援。由於泰拳界從未出現確診個案,他建議政府考慮適度開放培訓班,限制4人一班,並加強社交距離措施,讓業界在疫下仍有生存空間。

▲冼林沃接受《龍週》記者專訪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