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苦藥不苦.苦盡甘來疾厄消

曾經撰文,提到中藥未必是苦的,實則有多種味道,在此先重溫一下:中藥的味道,大致能被分為甘、辛、酸、苦、咸五味。甘味的藥大多有補益的作用;辛味藥則能發散,把人體內或體表的緊束、寒的狀態開散開來;酸味藥則有收歛、潤澤的作用;苦味藥則能燥濕清熱;咸味藥則能軟堅、軟化積聚。醫師根據不同病情,採用不同中藥;而不同的中藥,有不同的味道。有易入口的,有比較難飲的,這是必然。

然而,從另一角度而言,《內經》:「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也就是說人的體質會根據你的喜好、嗜慾而改變,並向着某一個方向偏離。一旦嗜慾過盛,久而久之,超過了自身能夠調節的程度,疾病也因此而生。

中藥恰恰是「以偏糾偏」,也就是你身體熱,就用寒涼藥來平衡。例如愛食甘味甜食,導致濕熱偏重,這時醫師就很可能會開出「苦寒」的藥方,來制約你的濕熱。假使很愛食冰涼的食品,身體必然易向虛寒的體質進發,醫師就會多開出「辛辣」的藥方。

以此類推,其實醫師開的中藥很多時候會與個人嗜慾相反。所謂中藥有多種口味,這是不假;但苦口良藥,亦是真實不虛。知道了這一個秘密,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所以醫師們臨床上也不只運用湯藥,還有藥丸、藥散、藥粉等劑型,都能大大減輕所謂飲苦藥的恐懼。這也是針對服用苦藥有困難的病人,所能做到的一點仁慈了。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