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商業活動成熟蓬勃,業內從業員功不可沒。成立於2005年的香港商業專業評審中心,是一所非牟利的專業機構,專門協助業界從業員透過持續進修,獲取認可的專業資格,促進本港商業服務專業化。
會員包括百老匯、莎莎、太興
本身從事地產代理業的商評中心現任會長郭德亮在接受《龍週》訪問時介紹,機構當年由多家商會發起,期望推動行業專業化,更獲得時任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大力支持,可說是為商評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強大後援。
時至今日,商評中心轄下已擁有28個商會會員,涵蓋電器、化妝品、中成藥、汽車、珠寶首飾、地產代理業、美容美髮業等多個界別,本港多家知名品牌如百老匯、莎莎、太興等亦是會員。
多年來,中心一直致力加強各行業的凝聚力,建立標準,協助從業員提升專業及知識水平,因此特設資歷資格會員架構,包括榮譽院士、院士、副院士及商務師四種資歷。有關資歷須經特別成立的初審、終審委員會嚴格評選出來,對行業貢獻良多、具認可資格者才能獲此榮譽,因此相關計劃一直都深受同行歡迎。
而商評中心舉辦的「卓越商業、品牌大獎頒獎典禮」可謂是業界的盛事之一。卓越商業大獎旨在表揚在香港營運表現突出的企業,而卓越品牌大獎則是表揚企業的品牌發展、市場觸覺、經營特色、創新意念、品質、環保及社會責任等多方面。

尋覓大灣區新商機
近年內地經濟急速成長,對比以往對港商的依賴度大幅下降,「不少行業開始式微,需要轉變,我也感受到許多商家對前景悲觀。」郭德亮道。
因此,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對港商而言是一個新機遇,「我在很多場合都有提過,大灣區將是香港的新出路,北京、上海等城市遠,大灣區方便,與香港關係密切,一小時生活圈是可行的!」
他認為,香港仍然擁有人才靈活專業、法制健全、與世界接軌等優勢,正好與大灣區豐沛的資源、土地互補,但港商的心態也相當重要,「你要視大灣區為一個整體,不能掘完井飲完水就走,而係要與其他城市融合,共享成果,這樣就不存在被取代或自我邊緣化的問題了。」
所以商評中心近年也開始重視大灣區的發展,例如協助品牌引進大灣區,而由上屆開始,在香港擁有公司,但業務在內地有成就的業界人士也能參與資歷評選。

商界受疫情重創 設網上平台互助
訪問中,郭德亮坦言近大半年本港商界面對著三大困局:中美貿易戰、反修例風波及現時的新冠肺炎疫情,前兩者本來暫有所緩和,但一場疫情又為業界帶來重大打擊。
他說:「不少地產代理反映起碼少了八、九成人睇樓,如果疫情再不受控,不排除可能會有一成地產代理公司結業,約4000名從業員失業;零售業更是首當其衝,無遊客、無生意。」商評中心已透過會員內聯網發起了網上互助平台,協助同業申請援助基金等,期望幫助業界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