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富聯合道公園內一座四方亭內,晨運路過的街坊跟區議員何顯明反映購買口罩的困難;不久,當何顯明步出公園又碰見熟悉的街坊,寒暄後,他提醒對方記得到辦事處取派發的口罩。
何顯明接受《龍週》專訪的這日,本港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破百,市民見面的話題總離不開疫情數字、物資緊缺。記者隨何顯明回到議員辦事處時,原本已算不上寬敞的空間,因堆滿半人高的廁紙而顯得更擠迫,背對門的一張檯 面,助理正將數盒口罩拆開,又重新分裝入透明封口膠袋裡。
「口罩是派給街坊的,廁紙是幫他們團購的。」四處搜購物資,派發防疫物資,已成為疫情肆虐下何顯明的主要工作。

嚴防社區感染
「最初我們缺口罩」,何顯明想辦法四處搜羅,收穫不大,第一批只有幾千個,只夠每戶派發5個,「先頂住一陣,再去搜購。」口罩之外,酒精搓手液亦是關鍵物資。「手其實是最主要的傳播渠道」,何顯明一次過購買 超過3000支酒精搓手液,這一數字乍看量大,實則難以滿足社區需求,如何做到物盡其用,他想到統一放到大廈樓下,「每幢大廈至少有兩個,每個出入口至少有一個」,方便街坊自行取用。
歷經沙士慘痛一疫的街坊有如驚弓之鳥,時刻警惕「淘大花園」翻版重現。早前,周邊污水渠傳出特別氣味,街坊擔憂與病毒相關,即刻聯繫何顯明,他隨即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跟進,查明氣體原來由於雨水少加之附近有渠務工程進行,食環署通渠後解決了氣味。
區議會必定民生先行
「我們現在坐的這個亭,原本是一片水池。」在四方亭訪問期間,何顯明就從這裡開始談論他的社區工作理念:「之前有一個小朋友浸入水池中,雖然沒有出事,但始終覺得有些危險,就改善設計成一座亭,讓街坊打打太 極也好。」
因應社區需求而重建改建工程並不只這一處,他指向公園不遠處一條半隱入樹叢間的長廊,稍作留意便會發現,長廊末端一小節鋪設有金屬上蓋,「每天早晨公園有過百人晨運,有時碰上下雨,需要地方避雨。」工程在何顯明多年爭取下總算於今年初開始。
去年年底區議會選舉「變天」,為數不少的紮根社區的資深建制派議員落選。緊張的政治氣氛蔓延至本該以民生為主的區議會。何顯明強調,區議會必須民生先行,不可任政治凌駕,「民生無小事,那怕只是路上有一塊磚、一個石子,也可能會讓一位老人家跌倒。」

由街坊變議員
說起來,何顯明算是「街坊變議員」。多年前他由何文田搬來九龍塘,「當時路上很多狗屎、垃圾,我就成日去投訴。」投訴得多了,被街坊推出來,由法團主席到區議員,自1999年當選,一做便是21年。
多年來,何顯明亦處理過不少投訴個案,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夜接到一宗鄰里噪音的投訴電話,原來隔壁小孩因參加鋼琴比賽緊張得睡不著,半夜起身練習,聲音穿過走廊吵醒鄰居。電子工程出身的何顯明現場勘察一番,便想出了以輪胎降噪。
類似的深夜求助還有許多,會不會覺得辛苦?何顯明搖頭說不會,「其實幫到他們我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