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四山的故事(二)

對上一篇文章提到,以前觀塘一帶有九龍四山,即是鯉魚門、茶果嶺、茜草灣及牛頭角。上次提到鯉魚門和茶果嶺的故事,今次談談茜草灣。

茜草灣究竟是什麼地方?很多人可能都未聞此名字。茜草灣,又稱晒草灣,是一個位處茶果嶺及藍田之間的海灣。藍田地鐵站、匯景花園、麗港城一帶,包括以往的白泥山,這個區域都被稱為茜草灣。 當然,自從興建了藍田地鐵站之後,這裡就被稱作藍田。「晒」字是全部的意思,而在客家話中,「茜草」是海草的意思。所以,晒草灣或茜草灣這個名字可能意指長滿海草的淺灣。

茜草灣和茶果嶺及鯉魚門一樣,於19世紀時盛產石材,大部分村民都是石匠,而且是客家人。及後,村民又改以養雞、養豬、務農為生,由於雞場眾多,又曾經被稱為「雞寮」。雞寮一帶的徙置區建於50年代,為觀塘區最早興建的徙置區,後來重建為翠屏邨。

▲1950年代於雞寮興建的觀塘徙置區

你有沒有聽過藍田邨的彩龍傳說?今時今日,我們在各區的公屋走走,都會發現樓宇外牆設計風格有所不同,一點都不稀奇。不過,在七十年代之前,徙置區和徙置大廈的設計相對簡單,也不會特別美化外表,是以飛龍傳說被傳得甚囂塵上。事件源於70年代政府興建藍田邨徙置大廈,並在15座的外牆畫上一條彩色的飛龍,以慶祝香港第500座公屋的建成。之後,開始傳出有街坊曾目睹飛龍在天上打水妖的情景,更指水妖雖然打敗,但飛龍也受傷了,因此翌日飛龍圖案有剝落跡象。結果,房署派員修補飛龍圖案,希望市民不要再誇大傳聞。

▲當年藍田邨15座的飛龍傳說你相信嗎?

除了徙置區,茜草灣西南面的地方於50年代曾被改用途為垃圾堆填區,後來又進行填海,成為觀塘工業區。70年代後,翠屏邨和麗港城相繼落成。滄海桑田,今日在藍田一帶我們仍能找到茜草灣的痕跡,例如街名有茜發道,也有社區設施叫茜草灣鄰里社區中心,還有晒草灣遊樂場,都是座落於以往的茜草灣。

茜草灣的歷史,是觀塘發展史的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和九龍四山的故事密不可分。幾十年之間的變化,改變了不少當地人的生活。就這樣,新舊交替、日換星移,我們的城市其實一在變化著。

作者簡介:
陳美思,現職宣傳推廣工作,也是資深電台工作者,對歷史文化深感興趣,熱愛寫作和閱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