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00 年成立以來,蔡李佛胡旭春國術醒獅會就一直透過開辦武術及醒獅課程,致力將傳統的中國武術發揚光大。不說不知,該會的成立頗為機緣巧合,部分創會成員在上世紀 80 年代的一個國術班認識,一起習武,成為同門師兄弟,之後促成國術醒獅會的誕生。
成立20年 位於新蒲崗
「創會會長胡旭春是我師兄,當時我們在觀塘社區中心的國術班跟何學良師傅學武。」蔡李佛胡旭春國術醒獅會會長劉礎慊接受《龍週》訪問時憶述,當年他只有十幾歲,身體孱弱。母親有次在街上收到社區中心的宣傳單張,於是叫他去學武,結果真的達到健體功效。於是他一直鑽研武術,經過師傅悉心教導以及不時與其他學員切磋,逐漸領略當中的趣味。
其後政府對康樂文化的政策有變,社區中心多個興趣班被逼解散,國術班亦要結束。為了將蔡李佛功夫繼續傳承下去,胡旭春發起與劉礎慊等一班熱心學員著手籌組成立國術醒獅會。至至今日,蔡李佛胡旭春國術 醒獅會已踏入第20個年頭。
劉礎慊說,國術醒獅會的會址位於新蒲崗,平日主要包括開班教授功夫和舞獅,以及到私人企業、商場、社會團體等舉行醒獅表演。此外,該會亦不時應邀到不同機構作義務演出,回饋社會。

學員性格變得開朗
「我們每年都帶領學員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並贏得獎項。」現時已成為國術醒獅會資深教練的劉礎慊說,看見學員用心學習,令他感到欣慰。他說,學功夫亦有助建立人際關係,他曾教導一位性格頗為內向的年 輕人,由於學功夫時需要與別人討論招式打法等,那位學員的溝通技巧因而提升,其個性亦變得開朗。
不過,劉礎慊表示,現在時代不同,教學方式需要有所調整。「腰馬穩才能發力,以前的人單是扎馬都要學一年,到了我學的年代亦要學大半年。」他笑言,若要求現在的小朋友花一年學扎馬,恐怕沒人來學。因此他們現在會教初學者一些拳法招式,提升學習興趣。
除了教學方法外,以前和現今國術導師在傳授知識上的態度亦大相逕庭。劉礎慊解釋,早期社會治安差,甚至會有山賊出現,學功夫是為了保命,亦因為這緣故,習武者不會輕易將秘技告訴別人,「你有錢,別人都未必肯教你。」
他說,現在學武大多是為興趣和強身健體,加上科技發達,在知識爆炸的年頭,不太可能收收埋埋,更重要的是不傳等就於失傳,因此現在的國術教練都很樂意傾囊相授。

不一樣的木人樁
蔡李佛是南拳體系的一個門派,由廣東新會人陳享於1836年創立,特色是長橋大馬,即耍起來拳腳幅度較大。著名武打藝人伍允龍一開始亦是學蔡李佛拳。
據劉礎慊介紹,蔡李佛功夫豐富多變,所使用的木人樁亦與別不同,如練習詠春用的木人樁上半部的三支樁呈倒三角形,蔡李佛則是用正三角。劉礎慊的太師公何牛更於上世紀70年代出過書,圖文並茂介紹樁法的招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