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前夕,本港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回顧17年前,香港也遭遇過沙士疫症之災。相比當年全港上下一心共同抗疫,今年由於反修例抗爭運動等因素的影響,社會互信度極低,無法齊心對抗疫情。港人一向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不再,難免令人感觸萬分。
沙士一役無逃兵
2003年,身兼區議員及九龍灣淘大花園業主委員會聯會主席的葉興國,親身經歷了淘大的整個抗疫過程。回想起17年前的抗沙士一役的經歷,葉興國如同在講述昨天發生的事情,清楚記得一些重要的日期和具體數字,「2003年3月26日,政府通知淘大花園E座有7人感染沙士,懷疑有社區暴發。」
葉興國告訴《龍週》記者,當年香港社會普遍的防疫意識不高,對疫病的認識也不多,得知有疫症傳播之後,唯一可做的就是用漂白水將整個淘大花園都清潔一次。但效果並不理想,幾日內感染個案呈現幾何級數上升,每日都有幾十宗,淘大花園共有19座樓的5000戶,很多座樓宇都有人感染。
「當時我們做了很多事,但沒有辦法阻止傳播,因此我們向政府提出,希望能封樓切斷傳播鏈,將E座居民遷移至麥理浩渡假村及鯉漁門渡假營。」
葉興國回憶說,當年抗疫時,各方都對沙士疫病不了解,政府亦沒有多少抗疫經驗,因而做事反應較慢,到政府臨時宣布封鎖E座之時,已經懷疑有病患在使用廁所時,病毒透過大廈內的廁所排水系統,直接傳至許多家庭。當E座住戶被隔離之後,傳播鏈被切斷,淘大花園的感染數據直線下降,一個月多後已沒有新的感染個案,證實隔離政策有效。
在對抗沙士期間,葉興國曾多次前往醫院探望淘大花園的患者,他感覺到許多醫護人員的眼神中充滿了驚慌和害怕,但仍沉着應戰,沒有逃兵。
葉興國稱,當年沙士疫病的傷害性更高,一旦感染病毒,病情可在短短幾日內迅速惡化,死亡率也高。他說:「大家都知道很危險,也有許多醫護中左招,醫護人員受的壓力比這次更大。」但是,醫護人員沒有退縮,都在默默地承受壓力,做足自己的本份,盡自己力量抵抗疫情。

如今獅子山精神不再
事隔17年,今年初香港再次出現新冠肺炎疫情。葉興國認為,香港在經歷過沙士的抗疫經驗後,防疫意識已提高很多,大部分市民都已戴口罩。而且,經歷過沙士一役,香港社區、大廈都已有較完善的消毒和清潔機制,可以因應不同的環境需要,採取不同的措施。以淘大花園為例,屋苑的清潔系統已提升了三次,可以做到每兩小時消毒一次。因而,現時香港已可以做到將疫病在社區傳播的機會減至最低。
比較兩次抗疫,令葉興國最為感慨的是,社會人心發生了變化。「當年沙士時,整個香港上下一心,淘大花園有甚麼物資不足,很快會有很多供應商主動聯絡,主動幫忙。政府也是一樣。而今年的抗疫,民間有很多埋怨,沒有了上下一心和獅子山精神。」

反修例運動 令社會分歧加大
葉興國認為,民間希望政府的防疫措施可以快一些,可以更果斷一點,但政府作出決策須考慮許多方面,是件不容易的事。今年的新冠肺炎抗疫工作中,看得出存在很多鬥爭,有許多政治因素摻雜其中,令抗疫變得較困難,推行政策也會變得很困難,發揮不到互相幫助的獅子山精神。究其原因,葉興國認為是去年的反修例運動令市民與政府之間的分歧加大。
在失去了上下一心、互相幫助的情況,葉興國擔心今年香港能否迅速戰勝新冠肺炎疫病,能否迅速地從疫病災害中復元。

救急扶危 伊院沙士英雄拒絕罷工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之際,有醫護工會鼓動會員大規模罷工,慶幸本港仍有一群良心醫護無懼病毒感染,本着救急扶危的初心守護病人、守護香港。
其中,曾參與03年沙士抗疫的伊利沙伯醫院病人服務助理楊姑娘,回憶起當年上陣奮鬥的情景十分激動,「當時,很多前線病房醫務人員好幾個月都沒有回家,有的住宿舍,如果宿舍不夠住,就去住酒店。」由於長期不能回家,家人也會前來隔着玻璃「探望」,但卻只能遠遠地揮手,場面令人動容。
伊院運作助理譚姑娘也經歷過沙士時期。回想起當年的恐懼感,她熱淚盈眶說:「沙士剛剛爆發時,大家真的是好害怕。」但是,如果醫護畏縮,香港就會垮,所以不久後他們克服恐懼,「驚咗最多兩三天,一班同袍就振作起來,大家抖擻精神,此後從未聽說有人退縮!」
不忍病人受苦 連踩兩更救人
早前,有醫護工會發生史無前例的五天醫護大罷工,使各區公立醫院急症室、產科、心臟科等人手嚴重短缺。在這個困難時刻,楊姑娘、譚姑娘等醫護懷抱着當年的「抗沙士精神」,堅守崗位,每日連踩兩更、11小時並肩作戰。 楊姑娘指出,背後原動力是病人,不忍心病人受苦,「有老人家等咗兩年才可以做骨科手術,如今因罷工延期,手術無期,痛得動彈不得,急需人照顧,不白明罷工的護士為何忍心唔理他們。」
而病人的鼓勵,也令一眾醫護暖在心。「這兩天,個個病人都對我們畀like (手勢),我們更加有信心團結一致打贏這場仗!」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