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內健身設施不足 逾六成紅磡人不滿

隨着健康主義抬頭, 近年愈來愈多港人喜歡做運動。但有調查發現,近六成半紅磡區居民不滿區內公共戶外運動設施不足。負責調查的機構建議政府在該區增設鄰近民居的街頭健身設施,推動體育普及化。

今年26歲的吳先生住在紅磡區,從事社區服務工作,玩了健身五六年, 「開始是想減肥,後來上了癮變成興趣,想通過做運動挑戰自己。」現時,吳先生這位健身愛好者每星期會做四至六次健身,每次用一個半至三小時。為了隨時可以健身,他在康文署和坊間的健身會所都有報名成為會員,每個月大約要花五六百元。

健身愛好者被迫跨區運動

吳先生指出,據他觀察,很多紅磡街坊都有做健身, 「你一出街,留意下身邊那些二三十歲、身材很好的年輕人,多數是平日有玩開健身!」但他批評該區只有和黃公園,裏面的健身設施簡陋。

由於紅磡欠缺健身的公眾場所,吳先生不時要去附近的何文田公園健身。他表示,紅磡碼頭巴士總站早前搬遷後,變成一片空地供市民使用,希望政府將該塊空地興建成為公園後,可以提供更多的健身設施, 「因為室內健身室的空氣不好,很多街坊都想去戶外健身。他們覺得在戶外才是真正健身,可以出汗!」

吳先生的心聲只是冰山一角。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早前委託調查機構SDRI,於今年4月以問卷形式訪問了300名18歲至55歲的紅磡居民。結果發現,有近六成半居民認為區內公共戶外運動設施不足。

調查顯示,在當區18至55歲的受訪者中,大部分的受訪者(59%)都有定期健身的習慣,當中經常(22%)及每天(21%)健身的受訪者數量相若。亦有近六成半反映區內公共戶外運動設施不足、室內運動場所擠迫需要跨區做運動,認為徒手健身較為不受時間及設施限制,最能配合都市人生活模式。

杜葉錫恩教育基金代表黃馳指出,在歐美國家,近年越來越流行室外健身,不少地方都有提供戶外健身設施。而上述調查也顯示,許多紅磡居民渴望政府能夠想改善區內的公共戶外運動設施。

黃馳解釋,室內健身室有開放時間有限制,而香港人收工晚,去戶外健身比較彈性, 「紅磡區目前有三幅空置的官地,日後會用作康樂用途,很多人都希望屆時能有一些做健身的設施。」

螢幕快照 2019-10-02 下午4.26.52.png

團體倡增設街頭健身設施

杜葉錫恩教育基金建議,當局可考慮在紅磡區增設鄰近民居的街頭健身設施/集中場所,將兒童、成人及長者的健身設施聚集於一處,使不同年齡的人士可以在健身的情況下,又能容易地觀察及照顧家人,令健身變成不單是獨自運動,而可以群體活動。基金還建議,政府部門應支持免費戶外街頭健身班組。其優點是:在戶外公共空間舉行,可以避免熱門健身地點擠迫,及有氣氛;另外,也可以由經驗人士帶領,讓缺乏經驗的大眾接觸及持之以恆地健身。

基金續指,除了受訪者希望區內加設攀爬架、馬騮架、伸展器等等較精準的街頭健身器材外,亦建議成立體育發展局,把政府提倡的體育精英化、盛事化的成果帶到普及化之上,讓廣大市民真正在體育發展中得益。

0430QC005_
▲杜葉錫恩教育基金的調查顯示,很多紅磡居民不滿意區內運動設施不足

港人愛健身 逾三成人願月花千五元

《香港健身Guide》去年七月份訪問了912名港人,結果發現,81.7%受訪者 「非常同意」運動對健康有幫助,62%受訪者表示最喜愛的運動是健身。有33.8%受訪者表示,願意每月花1,500元用於健身。

場地近最緊要

另外,都市人生活忙碌,79.3%受訪者選擇健身場所時優先考慮健身場所與家中的距離,其次才是環境乾淨整齊(70.1%)及價錢合理(64%)。

調查並指,55.4%受訪者因為受到肥胖、過重、肩頸腰背痛、脊椎等不同程度的問題影響,而被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建議多做運動或健身, 50.3%是為了預防疾病及為健康着想、47.2%是為了釋放壓力。頻率方面,最多受訪者(51.5%)每星期健身次數一兩次,另有4.3%受訪者表示「每天都做」。

調查還發現,26.8%受訪者曾聘請私人教練,主要原因是教練擁有專業資格,可提供意見及指導,訓練亦較安心,及希望有人可以從旁鞭策以確保進度。

受訪者對健身設施的要求方面,安全性(29.3%)屬最大考慮因素,其次為有良好運動效果(26.8%)。

小知識:何謂街頭健身

槓上旋轉、掌上壓、引體上升……在兒童遊樂場的 「馬騮架」,不時可以看到有人做出一連串高難度動作。他們不是在「雜耍」,而是在玩近年興起的街頭健身(英語:Street workout)。

所謂街頭健身,是指使用公園或公共設施進行體能鍛煉的運動方式,源起於俄羅斯、烏克蘭等地,目前已經在世界各地流行,甚至有街頭健身的證照與賽事。

街頭健身和健身室健身同樣是健身,但卻大有不同。據健身教練說,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前者強調隨時隨地都可以鍛煉,健身人士只會用到自己身體的重量,再配合公園不同的機械來鍛煉身體,健身的招式主要是使用單槓、雙槓、欄杆或是地板進行動作。

至於後者,就會用到外來的力量,如啞鈴配合,重點在於訓練特定一組肌肉的大小和力度,但變相身體各肌肉的協調沒有街頭健身那麼靈活。換言之,想鍛煉整個身體線條,可以選擇街頭健身;若想操練手臂,就要去健身室了。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