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氣溫逐漸從炎熱轉向溫涼。中醫師指,這段時間正是養生的關鍵時期,市民在日常起居飲食中若能堅持做好以下五件事,就一定會大有裨益,身心健康。
1 減少食辣
從中醫角度來說,夏末秋初養生宜收不宜散,故飲食上應減少進食辛辣食物。另外,隨着天氣逐漸變得乾燥,可以在飲食之中適當添加一些涼潤的食物,如芝蜂蜜 、 雪 梨 、 百 合等;亦可飲用菊花茶、桔梗甘草茶等飲品,以達到潤肺化痰、益氣滋陰的效果。
2 充足睡眠
據中醫理論,春夏晚卧早起有助於陽長;秋冬早卧早起有助於斂陰。因此秋天宜早睡早起,最好晚上九時睡覺,早上五點起床。都市人很難做到 「晚九朝五」,但也應盡量在晚上十一點前入睡,這有利收斂神氣,使肺不受秋燥損害,保持充沛活力。
3 常備外套
夏末初秋暑氣未退,但早晚氣溫較涼,因此要留意衣着。在夏秋交替的日子,不能僅憑一時的感覺而隨意添加或減少衣物,出門前應留意整天的氣溫變化,最好常備一件薄薄的外套,以免氣溫驟變受涼,讓感冒等疾病有機可乘。
4 勤做運動
初秋早晚氣溫清涼,是鍛煉身體的好時機,散步、慢跑等平緩運動最適合。這些運動既不會因出汗多損耗元氣,又可舒展筋骨,鍛煉人體機能,而且男女老少皆宜。注意運動前一定要做好熱身,運動後要及時擦汗,以免受傷或染病。
5 避免憂鬱
秋初是養肺黃金時期,肺極易受人們情緒影響,過度悲傷或抑鬱都會損傷肺氣,使肺部變得虛弱。所以在秋初時分要注意培養樂觀愉悅心情,保持情緒穩定。平時不妨多做一些能令自己開心的事情,如聽音樂、做運動、外遊等。
三款小菜 滋潤初秋
踏入初秋,天晴少雨,氣候乾燥,飲食宜注重防燥護陰、滋腎潤肺。以下三款家常小菜,做法簡單,而且均具滋潤之效,大家不妨一試。
1│沙葛排骨湯
材料:沙葛兩個、排骨250克、薑兩片、鹽。
做法:排骨洗淨切成小塊,沙葛去皮後切大塊。燒半鍋滾水,將排骨放入鍋內飛水後撈起待用。湯煲加水燒開後,放入所有沙葛和排骨,轉文火煲1.5小時,最後加適量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清甜滋潤,清熱祛濕。
2│山藥老鴨煲
材料:鴨子(1隻,約1千克)、山藥500克、葱、薑、八角、料酒、鹽。
做法:先將鴨子洗淨剁塊,山藥去皮切塊,薑切片,葱切段;鴨肉焯水後,冷水下鍋煮,並放入葱、薑、八角、料酒。 40分鐘後,等湯面浮出油花就放入山藥,煮至食材酥軟,再加入鹽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潤肺、益肺止咳、健脾養胃、降低膽固醇。
3│蘆筍炒蓮藕
材料:蘆筍300克,蓮藕300克,豆豉、辣椒、大蒜、花椒、食鹽、食用油適量。
做法:蓮藕洗淨、蘆筍切細;辣椒切碎;大蒜剁成蒜蓉。鍋燒熱後,倒入適量食油,放入花椒爆出香味後,撈出花椒扔掉,再放入蒜蓉和辣椒碎爆香;之後倒入蓮藕大火炒3分鐘,再放入蘆筍一起翻炒1分鐘,最後倒入豆豉炒勻至熟,再加上適量鹽調味即可上碟。
功效:清熱潤肺,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幫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