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兩篇提到,新一份施政報告不能再以「撲火」心態去處理社會問題,而必須針對問題核心提出解決辦法,及早為未來籌謀。本港的醫療問題就是一個好例子。
今天我們經常聽到公立醫院的前線醫護叫苦連天,因為在服務高峰期間病人頻頻 「滿瀉」,急症室及內科病房迫爆;醫護on call 36小時無停手仍然應接不暇。令人費解的是,上述情況持續多年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實在令人擔心在未來人口老齡化加劇的情況下,本港的公營醫療系統將會徹底崩潰。事實上,本港公營醫療的問題在近年已經引起社會關注,不斷有意見要求政府加強投放資源、增加培訓醫護,以至是考慮輸入外地醫生等。對上述種種建議,我當然不會反對;但我亦必須要指出,在公營醫療服務 「爆煲」這個大題目下,單單以 「醫護人手不足」去解讀,其實未必能夠處理好相關問題。
我已多次指出,本港公營醫療服務發展明顯側重於專科、住院及手術等醫院服務;相對之下,預防、篩查及促進健康等基層醫療服務的發展明顯落後。這種傾向導致大部分人依賴醫院服務,客觀上造成了醫院服務需求大的實況,醫護人手需求自然愈加緊張。這亦進一步引申出人手供應失衡的問題,根據政府在《香港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中的推算,2016年時本港分別缺少了近300名醫生及1,500護士,但同一時間中醫卻出現超過700個過剩人手。這情況明確反映,現時本港公營醫療系統的服務提供模式並未有充分善用不同醫護專業的角色及功能,以致造成了今天公立醫院醫護人手不足的困局。當然,我並非指中醫能夠替代西醫在醫療服務中的功能。但我們需要知道,透過善用中醫、藥劑師(按推算同樣會出現人手過剩)等醫療專業,在社區中發揮其預防和及早治療等基層醫療功能,將有望從源頭減少病人數目,避免公立醫院病人 「滿瀉」的情況持續,所謂「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亦有望得以紓緩。
要做到這一點,有兩步是必須的。第一,盡快為全面發展基層醫療訂定發展藍圖,成立專責部門落實於18區興建公營 「社區健康中心」和公私合營的 「地區康健中心」,及為肺癌、乳癌等常見癌症推行篩檢計劃等,真正從源頭減少病人;第二,立刻開展下一波 「醫療人力及服務規劃」,將發展基層醫療所需的人手作出重新估算,並以 「重治療,更重預防」的方針着手規劃服務,真正善用各個醫療專業,徹底處理醫護人手問題!講到底,特首必須把握時間,真正用政策去處理問題,並放膽提出大力度的變革,在民生議題上 「急起直追」,以展示政府積極解決社會矛盾、疏解民怨的決心。
陳凱欣: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