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以形補形非無稽.原是養生上乘法

以形補形的說法,在我們的意識裏已是相當普遍。至少,不少長輩都是這麼認為的。例如,長輩們會要你 「飲豬骨湯補骨」、 「食合桃補腦」等等。很多受現代教育的人就會批判這為無稽之談。但原來,這是我們祖宗傳下來的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哲學。

中醫始終相信 「有其形必有其氣」,一樣東西的外在形象,往往與他的內涵是相應的。正如有些人研究出某些面相、衣着的人有着什麼性格,其實中藥或日常的食材亦是同理。它們的顏色、質地、形狀、氣味、用藥部位決定了這些食材、藥物如何影響身體。

凡是植物的花卉部分,因多生長在上部,因而藥性多趨向上。例如我們常用的菊花、茉莉花等,沖泡起來,氣味芬香,加上是花卉,也就能清上身的熱,故菊花能清肝明目。相對的,一株植物根部的藥性就趨向人體的下部分。所以,豬骨質地厚重,加上其他藥材熬煮,就有引藥作用於人體下部、補腎以助骨之理。

而中秋前後,佳節食品如月餅等,或是一家團圓時,容易食滯。此時有一味中藥材—山楂就很好用。山楂為果實,質地重,因此作用在人體中下部;而且山楂去核後,內裏中空,就有散開腹部脹滿的作用。因此,取山楂乾五至八片,沖入沸水,再加適量冰糖,浸泡十五鐘左右就可飲用,對於食滯後的腹脹、大便黏溏有不錯的作用。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