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漢 由劏房走到啟德的區議員

啟德發展區是政府近年銳意發展的新區,有望打造成集住宅、體育、旅遊功能於一身的新一代核心商業區(CBD)。在各私人屋苑陸續落成之前,啟晴邨、德朗邨是最先落戶該區的新公屋。
2016年,何華漢當選該區區議員,成為德朗邨居民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也是該區的 「開荒牛」 。

自身經歷推動服務社區

誰也沒想到,阿漢當上區議員之前,只是一位蝸居劏房的新移民。對於 「新移民」的身份,社會印象負面,他卻毫不避諱,只因這段經歷正正推動他走出來服務社區。

2006年,這位來自江門五邑的19歲年輕人來到香港,雖喜悅於一家團聚,但生活上的巨大落差也令他 「喊足一個月」。他憶述, 「當時我們一家四口住在150呎的劏房,我在內地時的房間都大過這個家;無朋友,生活節奏也不一樣,很不習慣。」

而令阿漢更難過的是,當他陪妹妹到學校面試時,處處感受到排斥。大學期間,阿漢參與過不少社區團體活動,畢業後於上市公司任職,卻逐漸發現自己不愛對着電腦埋頭苦幹,反而更愛接觸人群,加上早年對香港住屋問題的切身體會,他期望能為基層出一分力, 「當年我連如何填表申請公屋都唔識,我都徬徨過,所以好希望行多一步幫到居民。」

2127QC002_
▲為居民舉辦活動

關注新區配套問題

經朋友介紹成為社區幹事後,阿漢來到啟德這個新入伙屋邨,猶如開荒牛,為一眾街坊傾盡己力, 「德朗邨當時咩都無,食飯、買水都要去九龍灣,住戶的裝修、搭車問題多多,我也要在街搭帳篷做服務點。」

時至今日,該區的交通及配套問題仍然是阿漢關注的議題。

「現時本區已逾6萬人居住,沙中線尚未完全開通,巴士線雖由原本的3條增至10條,但遠不足夠;新區規劃時原定有4間小學、2間中學,至今有2小1中(預計在2019/20學年啟用),其餘學校仍未招標;另外圖書館、游泳館、醫療等配套亦未有。」

2127QC004_
▲關注社區配套設施

區議員也有無奈

很多人以為區議員萬能,可以幫街坊發聲。不過阿漢雖然只當了不夠4年區議員,也感受到許多無奈。他舉例說,早兩年區內主要交通道路K9橋在缺乏諮詢情況下,突然被政府封閉、拆卸,其間一眾區議員強烈反對,也無作用。

阿漢慨嘆, 「區議會只是一個諮詢機構,並無實權。若官員不接納意見,議員也無可奈何。」
不過,市民的鼓勵令阿漢繼續堅持下去。 「即使無奈都要向前行,如果連我們都放棄最基本的發言權的話,普通市民更難有人幫助!」他語氣堅定地說。

2127QC008_
▲與政府部門研究各項社區建設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