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很多區議員辦事處總是貼有各式標語或宣傳單張不同,黃大仙(樂富選區)區議員陳偉坤辦事處像一間文人書房,除了一張與妻女的家庭合照,兩邊牆壁上掛滿墨寶,多為勉勵之言。陳偉坤不好意思地笑稱自己寫字不靚,才格外偏愛收藏他人書法。
當訪問接近尾聲,記者想要為他影相,他主動提出要站在門口那幅 「任重道遠」 的墨寶下,與之相應的,是對面牆上八個豎幅大字:民之所欲,常在我心。
「每天走進來,左右兩邊的字都警醒我將街坊的事放在心上。」 十數年如一日,陳偉坤看重的仍是責任和同理心。

區議會選舉轉敗為勝
20年前,陳偉坤是屋邨內的 「後生仔」,常幫助老人家填寫表格申請公屋,他樂意去做。這種助人意識在陳偉坤看來是天生的,他自幼 「不知什麼是富,也不知什麼是窮。」玩具都是與一班朋友到附近山上撿些樹枝或別的什麼,回來自己動手做, 「朋友一起玩習慣了互相幫忙,幫人又沒有損失。」
街坊建議他參選區議員,更好地為當區發聲。 「我一點信心都沒有,戰戰兢兢。」第一次參選陳偉坤獲得1598票,以不足兩百票差距惜敗。
回憶這次經歷,他並非感到可惜或不忿,而以 「感動」一詞形容, 「我不為名不為利,只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沒想到能得到一千多位街坊的支持。」別人看到的是百餘票的差距,他的目光卻落在背後一千多人對他的認同。
四年後,他重振旗鼓再參選。那是2003年,對於香港來說是一個多事之年,經濟持續低迷,SARS疫情於社區大規模爆發,民怨不止。陳偉坤默默做着 「該做的事」,比如買了很多口罩派予街坊, 「那時候口罩需求很大,漲價到10元一個,甚至有錢也買不到。」
11月23日,陳偉坤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一夜沒睡。僅僅在幾個小時前,他當選黃大仙區議員,而這一天正好也是妻子的生日, 「揭曉結果,她流淚了,說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喜悅過後,陳偉坤陷入沉思, 「區議員要做什麼,怎麼才能不辜負街坊信任?」他承認自己是白紙一張,唯有請教有經驗的前輩,再自己慢慢摸索。

凡事親力親為
「我做區議員這麼多年,明白凡事一定要親力親為」,陳偉坤以房屋滲水為例,最快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親自上門拍照,然後將情況告知房屋署。
試過有一回,一間屋出現滲水問題,投訴三四個月也未能解決。某日屋主正睡覺,房間另一邊掉落A3紙大小的石屎。陳偉坤和房屋署主任到場了解情況,屋主希望可以調遷,卻不獲同意。陳偉坤直斥房署人員無同理心, 「如果差點受傷的是你的媽媽,姐姐,或女兒,你會不會跟我講同一番話?」
在陳偉坤幫助下,屋主順利在一個月後調遷。

食君之祿 擔君之憂
十多年時光,屋邨內長者看着陳偉坤成長,他又看着下一代長大成人。有時街坊結婚會叫他來參加,有時他也會接到街坊電話,說家中長者因病去世,臨走前叮囑,要告訴陳偉坤一聲,
「街坊沒有把我當外人,這是當區議員的滿足感。」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這是陳偉坤常教導女兒的話,做人要有責任心,區議員更如是。 「這條 路 好 長 , 因 為 幫 人 沒 有 止境。」陳偉坤清醒意識到,他仍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