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古法拔罐・非人人皆宜

拔罐,是中醫治療的其中一項手段,源起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而即使在今日,醫師們仍然會運用這小罐治病。有時甚至會配合放血,在治療急性外傷疼痛的效果上,常常是立竿見影。其實拔罐是什麼?它起效的機理是怎樣的?又是否真的 「邊度痛就拔邊度」?

說起拔罐的罐,最早是以牛角製作,因此拔罐古稱 「角法」。發展至今,玻璃罐、竹罐或是真空抽氣罐、矽膠罐,造工精細,各有優劣。治療上當以玻璃火罐為佳,除可觀察到罐內情況外,用起來借助熱力,對於寒濕偏重的病種也有更佳效果;但也因為火罐力度較強,新式膠罐作為自我保健反倒較為安全。

而拔罐的起效,在於它向外拔「散」的作用。因為它 「散」的特性,很多人拔罐後會有覺得放鬆的感覺。而與 「放鬆」相對的是 「緊張」,所以拔罐療法也就相對適合本來背腰部或身體某些部位偏緊的人士。緊張度高,也就相對容易造成疼痛,因而 「邊度痛就拔邊度」也並非無理。但若然肌肉緊張度不高,即使伴有疼痛,這些疼痛可能是由於其他各種狀況造成,草率拔罐反易傷身。

至於拔罐後留下的罐印,色較紫、深的,說明了體內氣血流通不暢;但罐印淺的,亦不一定代表身體好。因為罐印是一種身體氣血情況的反映,氣血若是虛弱的,罐印顏色則不易顯露。總而言之,若然用作長期保健,還是先諮詢醫師為佳啊。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