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欣:支持初老由基層醫療做起

立法會早前討論有關 「全方位支援60歲至64歲長者」的議員議案,不少議員的發言都由福利及勞工政策着手,期望透過一系列的政府資助,鼓勵企業聘用初老,填補60歲至65歲的福利真空期,改善長者生活。

有一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提出措施鼓勵長者就業呢?長者服務社會大半生,到了退休年齡不就是應該享受人生、安享晚年嗎?這裏我想說一句公道話,就是這些就業支援措施的目的,其實從來都不是要 「強迫」長者繼續工作,而是要給予長者 「選擇」。

激活 「銀髮就業」是改善現況的其中一條出路,但當中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健康的體魄。沒有健康,談何繼續工作、重投職場呢?更遑論要過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這就是為什麼我經常將 「基層醫療」掛在口邊的原因。就以口腔健康為例,我們不時見到一些未到60歲的長者,張開口可能只剩兩、三隻牙齒,甚至一隻牙都沒有,原因就是現時本港沒有一套完整的公營牙科服務。事實上,不少市民在四、五十歲時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口腔健康問題,例如蛀牙、牙周病等,但就可能因為對基層醫療的認識不深,又或者是經濟原因而 「無錢睇牙」,令到情況惡化,從而長期受到牙痛、流牙血等口腔健康問題所折磨。

更重要的是,現時僅有由政府提供的牙科服務 「牙科街症」,其實並沒有提供補牙、鑲牙等治療性服務,市民到牙科街症求診,一係止痛,一係剝牙。對於經濟有困難而未能負擔私營牙科服務的市民,只能將蛀牙逐隻剝下,最後可能一隻不剩。所以我一直要求當局檢討公營牙科診所服務,盡快落實在18區興建牙科診所之餘,更要在牙科診所增加補牙服務;同時,政府亦應該增加長者醫療券金額,並研究將醫療券合資格申領年齡降到60歲,幫助 「初老」在牙齒出問題初期就能盡快在私人市場上尋求服務,避免口腔健康問題惡化,令長者不到60歲就要做 「無齒老人」。試想像,沒有牙齒 「無啖好食」,何來健康,何來尊嚴?

阿欣始終認為,針對初老的各樣支援措施,其實都應該以 「讓長者重拾尊嚴」為目標。無論長者選擇繼續工作,還是退休安享晚年,政府及社會都應該提供合理的條件,令他們能夠有健康的身體,有 「尊嚴」地選擇自己想過的退休生活。就如新加坡的安老政策上就有一個好重要的原則— 「Active ageing」,就是要為長者提供一個更積極、更正面,而不是單單依賴社會福利的生活;令他們能夠活得有尊嚴,而不會自覺被社會排除在外。面對人口老齡化持續,到底如何才能有效為市民提供一個更有尊嚴的退休生活,值得社會各界繼續討論。

陳凱欣:立法會議員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