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連接九龍沙田古道-黃大仙沙田坳道

位於黃大仙區的沙田坳道(Shatin Pass Road),是一條屬南北走向的道路,總長度為7.6公里。其南起彩虹道黃大仙警署附近,中途以龍翔道分隔但兩者不能互通,北端通往位於慈雲山以北山坳。

黃大仙區發展與沙田坳道

沙田坳道是十九世紀英國駐港英軍所建立。1939年,港府為改善黃大仙區交通不便問題,興建了沙田坳道和飛鵝山道,以連接啟德濱、蒲崗、竹園及沙田坳。至1953年底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促使港府興建公共房屋安置災民。其間,黃大仙區也有不少新村建成,例如正街早年是一條泥路(今黃大仙中心旁),後來向北伸展至沙田坳道。1949年後內地難民不斷湧入並在泥路兩旁搭建小型房屋。1957年前,黃大仙廟、竹園村、鳳凰村的後方都是高山。竹園村在1949年前人口疏落,當時黃大仙警署至黃大仙廟仍是一片梯田,今龍翔中心位置是農民種菜地方,警署側的親仁街是小泥路,向北通往觀音山。這是昔日山上村民通往九龍城區的重要通道。

1957年,港府開始首階段的發展,將大園區、警署前方、練靶場納入發展區,龍翔道和黃大仙廉租屋和徙置區陸續興建,先後徵收竹園、隔坑、沙埔、打鼓嶺等村的土地和房屋,正街亦於1957年併入沙田坳道的一段,自此黃大仙區的景觀也慢慢地改變。

黃大仙區與沙田區是以沙田坳道為分界,分界線位於法藏寺往前行約750米處轉彎位置(沙田坳道400號)。沙田坳道是九龍區之中較受遠足人士喜歡的山徑之一,既是麥理浩徑其中一部分,北達大老山及馬鞍山、獅子山郊野公園,也是衛奕信徑及麥理浩徑其中一個交匯路段。沿着山徑前行,可飽覽優美風景,包括獅子亭、觀音廟等。站在沙田坳道的觀景處,即位於沙田坳道與扎山道交界處,可鳥瞰整個九龍半島,以至維多利亞港、部分港島區和鯉魚門等地。

螢幕快照 2019-07-17 下午4.18.07.png

沙田坳道的周邊地帶

沙田坳是觀音山和獅子山中的山坳,附近有幾條鄉村,例如十二笏村、茅達村、觀音山村等。昔日曾是沙田及慈雲山居民往來的必經之地,多以運送農作物和拉牛等為主。至二十世紀初,九廣鐵路和大埔公路先後開通,沙田坳的通道逐漸式微。現時多為行山人士的路徑與休憩地點,或是到山上參拜觀音廟。現在的沙田坳洗手間後方山坡上,早在1936年曾設立一間沙田坳警署作防衛用途。日本侵華期間,英軍服務團及東江縱隊曾攀上獅子山和慈雲山一帶進行高空拍攝以鎖定空襲啟德機場和其他日軍設施。據1936年香港英軍防衛地圖顯示,當時「Temple Hill(慈雲山)」附近就是沙田坳警署。警署已拆卸多年,現時只餘下沙田坳道步上石級。

106qc007_.jpg
▲沙田坳道的獅子亭

半山上的廟宇

不少九龍區廟宇都廣為市民熟識,例如坐落沙田坳道的法藏寺,始建於1948年,至今已超過70年歷史。由於地處偏僻,若非拜佛或行山,平日較少人專程到此一遊。法藏寺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供奉三寶佛,按傳統分開三進建築,分別為哼哈殿、天王殿和大雄寶殿,每年定期舉行大小法會。

106QC006_

沙田坳道由竹園經過沙田坳邨、直達沙田坳附近一帶,最後在大老山山腰與扎山道和飛鵝山道相接。九龍區最斜道路之一,莫過於是沙田坳道位於竹園道至慈雲山道的一段,其最高斜度為1:5。據香港政府地政總署的資料顯示,沙田坳道名為 「沙田㘭道」,路牌亦按此印製,但坊間多常用 「坳」字。今天,沙田坳道仍是貫通九龍區的重要道路。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