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敦道是一條貫通九龍油尖旺區的主幹大道,總長度接近2公里,於1887年動工及通車,東至加士居道,西至海寶路。行經此街,總是車水馬龍,沿途所見的新舊建築,正細說着九龍半島的一段近代歷史。
填海發展與道路開闢
佐敦道有百餘年歷史,據1819年嘉慶版《新安縣志》所載: 「尖沙咀迤北,山梁一座,名曰官涌,恰當夷船脊背之上,俯攻最為得力」。1839年兩廣總督林則徐曾在此發動 「官涌之戰」將英軍擊退。清政府在官涌山上設置 「臨衝炮台」(今佐敦道廣東道交界處),可見當時官涌山乃戰略要地。 「官涌」之名取自附近的官涌山,原是個小河谷,其源頭在今日的加士居道和佐敦道交界處。在1860年以前,九龍半島只有少量居民。
由於當時油麻地位置臨海,天然的海灣促使該區成為九龍半島最早被開發的地方。政府當局填平了位於油麻地天后廟以南,白加士街和官涌山旁邊的沼澤海灣地。填海工程使海岸線由差館街(上海街)伸延至新填地街。1887年在新填地上開闢六條街道,分別建成為第一街(甘肅街)、第二街(北海街)、第三街(西貢街)、第四街(寧波街)、第五街(南京街)及第六街(佐敦道)。
1900年,新填地街再被加以填海,至1904年的新海岸線為渡船街。第六街在1903年被擴建,將其伸延以連接新開闢的加士居道,慢慢發展為一條處於交通要衝的道路,當地人口亦不斷增長。

得名之由來
1909年,政府為重整街道名稱,將「第六街」更名為 「佐敦道」,更名由來普遍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與其他以英國外交官命名的街道一樣,是為以時任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爵士(Sir John Newell Jordan)(即佐敦爵士)而命名。佐敦爵士出身於愛爾蘭,曾擔任多次英國駐外大使並參與多項與中國近代發展有關的重大事件,後於1908年曾到訪香港。其二,當時病理學家佐敦醫生(G.P. Jordan)曾擔任政府衛生官和香港華人西醫書院的外科部主管等要職,對研究香港防治鼠疫有貢獻,故以此命名。第六街易名為 「佐敦道」後,加士居道南也被一併列入佐敦道。
東西向的佐敦道,與南北向的彌敦道,將九龍半島道路形成明顯的南北分界。1970年代,香港現代交通進一步發展。地鐵觀塘線於1979年通車,其時旺角和尖沙咀之間的車站坐落在佐敦道,於是將車站取名為 「佐敦」。
佐敦道以東至連接加士居道的一段路線較短,建有學校(拔萃女書院)、教堂(九龍佑寧堂)及部分古老大屋等主要建築物。1908年位於加士居道與佐敦道交界之處,豎立有一座 「投石號紀念碑」,以悼念於1906年 「丙午風災」期間沉沒的法國魚雷艇 「投石號」(La Fronde)。紀念碑原址現在成為拔萃女書院校園的一部分。而佑寧堂建於1927年,獲古諮會列入香港法定古蹟,建築屬簡約垂直哥德式建築。
佐敦道以西一段路線較長,最西端原本是佐敦道碼頭,政府在1990年代將佐敦道碼頭拆卸並進行西九龍填海工程,使佐敦道伸展至西九龍填海區。
佐敦道與彌敦道交界曾有一座建於1917年、兼具中西特色的 「黃棠記」大宅。其名見於旺角水月宮1927年的碑記,後人可藉碑記得以窺探當時九龍地區的生活和消費模式。黃棠記於1974年被拆卸改建為現時的裕華國貨和嘉賓大廈所在地。

川流不息 匯聚發展生機
油尖旺區繁華鬧市,今天的佐敦道與其他主幹道一樣,仍是交通樞紐。自西九龍填海工程完成後,已陸續建有九龍、柯士甸等港鐵站,加上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等啟用,都意味着這條過百年歷史的道路,將繼續迎來璀璨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