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襌是怎麼回事?

泰山在山東省泰安市,古代稱為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名為泰山,被古人稱為「東嶽 」,是五嶽之首。泰山封禪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祇的儀式,包括「封」(祭天)和「禪」(祭地)兩部分。

封禪是古代古老的最高祭祀儀式。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成圓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來報答上蒼的功績。所謂 「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梁父山等小山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祇,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來報答後土的功績。封禪的根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後,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統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統。

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史記.封禪書中》列出有十二位上古帝王: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七十二其實只是一個吉祥的數字,並非信史,所謂七十二是上古陰陽五行學說中一個常用的數字。把一年365天按照金、木、水、火、土分為七十二天。所以書中列出的十二位上古帝王,是古代傳說,但又有歷史內涵,並非信史。

《尚書.舜典》記載: 「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 「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 「積薪於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 「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後來封禪的雛形。

古代封禪活動一般都在泰山舉行,帝王選擇泰山封禪,是因為五嶽之首的泰山獨尊天下,離天最近,可以直接與天帝對話。同時泰山是東嶽,古人認為東方代表生命,這是萬物起始的方向。再者天子受命於天,只有登泰山祭告天帝,才算完成了天子就位的禮制。

商朝以來,可以明確考證,真正在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的中國皇帝一共有六位:秦始皇帝贏政、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唐高宗孝皇帝李治、唐玄宗明皇帝李隆基和宋真宗元孝皇帝趙恆。

秦始皇是第一個在泰山封禪的帝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陸續施行統一,宗教祭祀的一統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秦始皇帝整合了齊國和秦國兩國的祭祀儀式,陸續立過兩百多個壇廟,稱為「祠畤」。秦始皇帝於公元前219年有一次極大規模的巡狩,從關中出發,周遊今山東地區,登泰山,禪梁父,然後巡海南下,自荊州走南邊的武關回關中。

西漢的漢武帝也曾去泰山行封禪禮,他深信方士之言,希望在泰山之巔與黃帝神仙相見,學習升天成仙之術。唐高宗封禪泰山時,從駕文武大臣、兵士、儀仗隊伍長達數百里,歷時接近半年,興師動眾,規模前無古人。帝王封禪泰山,在當時被視為國力鼎盛的象徵,是泰山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2911QC001_.jpg
▲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
  • 知史簡介

知史,顧名思義就是知道歷史。歷史不單單是教科書中的王侯將相、治亂興衰,也是我們先祖的生活與文化沉澱,更是一個個精彩而有溫度的故事。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