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隨身帶的荷包就是錢袋的意思嗎

荷包,是指佩於腰間的一些囊、帶或裝飾小品,是宮廷貴族佩戴的飾物。因其色澤鮮麗,加上刺繡精緻美麗,博得了人們的喜愛。一件精美的荷包,從形式、紋樣、繡工到配線,都經過了精心構思。後來荷包還成為身份、榮耀的標誌,清代皇帝曾以繡荷包為獎品頒賜群臣、侍從,以示恩寵。

隨着民間刺繡藝術的發展,荷包逐步向民間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慶之時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獻神佛以表虔誠之心。荷包不僅是藝術品,還具有實用功能。

荷包主要是盛儲隨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據內盛物的不同,演變出了很多種荷包,如錢荷包、香荷包(又稱香囊或香筒子)、針線荷包、煙荷包、扇袋、眼鏡袋、搬指袋、鑰匙袋、手帕袋及其他刺繡佩飾等。錢荷包的功能跟現在的錢包很類似,因此用荷包很鼓來比喻有錢是很貼切的。宮廷貴族以民間刺繡藝術為基礎,在強調華貴、富麗的前提下,大量採用了民間佩飾。皇帝也曾以繡荷包為獎品頒賜群臣、侍從。

0111QC004_
▲荷包

據宋朝楊憶《說苑》中記載: 「三代以韋為筭袋,成筭子(計算用的籌)及小刀、磨石等。魏易為魚袋。唐永徽中並給隨身魚,天后改魚為龜……。」由此可知,古代的筭袋、龜袋、魚袋以及漢代官員儲印的 「鞶(pán)囊」皆為荷包之屬,不僅用來儲物、儲印、作裝飾物,官員們還用以表示品級地位(如魚袋等)。

其實荷包是原來宮廷貴族佩戴的飾物,是可以裝盛零星物件的小囊。古代的人們很講究「腰間雜飾」,佩戴荷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或更早的時期。《禮記.內則》已有佩戴飾物的記載,當時的年輕人在去往父母、舅姑處時,隨身都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

佩戴荷包、香囊的習俗從唐、宋、元、明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應用十分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隨身帶着荷包,這在小說《金瓶梅》、《紅樓夢》中均有生動的描寫。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慈禧弈棋圖》中的侍者,腰佩圓形荷包和裝在表袋中的小表,證實了清代宮廷內部使用繡荷包的普遍性。現在,隨着時代的變革,荷包在城裏已消失難覓,而在廣大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仍有流傳。

0111QC003_
▲《慈禧弈棋圖》中的侍者,腰佩圓形荷包

荷包精美實用,是隨身必備之物,因此深受人們喜愛,成為男女傳情的重要信物。定情荷包做工考究,樣式上有長方形、圓形、菱形、鴨蛋形、葫蘆形、雞心形、腰果形、花瓶形、銀錠形等;刺繡針法上有平繡、鎖繡、釘線繡、戳紗鏽、十字繡、盤金繡等;花紋更是多種多樣,「並蒂蓮」、「鴛鴦鳥」、「兩鯉魚」、「雙蝴蝶」、「和合二仙」、「麒麟送子」、「榴開百子」等,都寄託了對情人的愛戀。

每件荷包還配以繫帶,編出百結(俗稱百吉),飾以料珠、流蘇,便於佩掛。荷包的紋樣大多是吉祥圖案,如 「龍鳳呈祥」、 「麒麟送子」、 「劉海戲金蟾」、 「華封三祝」、「吉慶有餘」等。荷包的圖案紋樣適合性、裝飾性很強。幾乎所有的刺繡針法都在荷包上得到運用,如平針、堆繡、鎖繡、辮繡、戳紗、納紗、打子、蒲絨、盤金、錠金等,其配色更是大膽,使人驚嘆不已,既強烈又諧調,既華麗又典雅,中國的傳統色彩觀念在荷包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0111QC005_.jpg
▲扇袋

 

  • 知史簡介

知史,顧名思義就是知道歷史。歷史不單單是教科書中的王侯將相、治亂興衰,也是我們先祖的生活與文化沉澱,更是一個個精彩而有溫度的故事。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