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的成立
喇沙書院是現存九龍區最早的天主教男校,由天主教喇沙會(De La Salle Brothers)修士成立於1932年。
早期香港天主教的社會服務較為重視醫療與社會救濟,以世俗教育為主的教育事業,相比於基督教(新教)而言,發展相對遲緩。該校的前身是1917年9月開辦於漆咸道45號的第七和第八級聖若瑟書院分校。1920年代後期艾瑪修士(Br. Aimar Sauron)為了擴充教育事業,購入界限街的一幅土地,即今日喇沙書院的現址。1930年11月,該校校舍由港督貝璐爵士主持奠基禮,1932年1月6日正式開校,當時的校監是艾瑪修士,當時學校已開設14個班,學生共有540人。隨後學校興建了4個網球場、1個標準足球場和現在仍然矗立在校園的聖喇沙雕像,學生人數也由1935年的805人增至1939年的1060人。
1939年香港政府徵用了學校,作為囚禁德國人的戰俘營;1941年改作醫院。最初修士們仍然在喇沙小學現址繼續授課。日本人佔領香港後,把天主教修士逐出學校,校舍改作儲物倉庫。
戰後的發展
1945年日本人投降後,卡遜修士(Br. Cassian)於次年開展復校工作,未幾學生人數達到600人。可是到了1949年,英軍徵用學校作為軍用醫院。當時擔任校監的唐納修士(Br. Patrick Toner)把學校遷往巴富街臨時搭建的校舍上課。1956年,菲力士修士(Br. Felix Sheehan)接任校長一職,他於1957年將學校分成中學和小學兩部分,並於1959年重新從英軍方面取回校舍。
1978年,校長賴斐爾修士(Br. Raphael)和其他修士商量後,認為舊校舍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由於全面翻新耗費龐大,因此修士們決定重建新校舍。為了籌措重建資金,校方把部分土地賣給地產發展商長江實業,建成包括碧華花園在內的一些私人住宅,因此新校園的佔地比以往減少。重建期間,教學活動繼續進行。1982年2月新校舍落成,由港督麥理浩勳爵主持開幕。
知名校友輩出
眾所周知,已故功夫鉅星李小龍曾就讀喇沙書院(當時書院在巴富街臨時校舍上課),在學期間因過於頑皮,被修士多次用藤條體罰,後來因打架和曠課被逐出校。此外,已故的著名填詞人黃霑也是喇沙的校友,生前曾提及在校時因李小龍欺負他的兄弟,他找李小龍算帳,結果被李小龍打傷,後來兩人成為好友。喇沙書院的其他著名校友包括小說家白先勇、冠軍騎師及練馬師告東尼、信興集團創辦人蒙民偉、滙豐控股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唱片監製黎小田、前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藝人許冠文和導演陳欣健等,堪稱人才輩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