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為長者綜援政策護航,一句 「60歲還是中年」,惹來議論紛紛。
有人興奮地說,如果60歲是中年,那麼三、四十歲也只是少年,青春延長了。但也有人認為,60歲怎麼也是晚年,就算人能活到120歲,也只是延長了晚年,因為到了60歲,各方面都已步入退化。
我較傾向60歲是中年的看法,或者起碼用今日的術語,稱為 「少老」。隨着醫療衛生和營養的改善,人們的壽命延長之餘,也可見由身體壯況到面容都更顯年輕。數十年前, 60歲的人已是形容枯槁,行將就木,但現在,多少登陸的人仍然神采飛揚、精力充沛?我也相信,很多年屆60的人,依然希望有自己的事業,這樣才可令精神有所寄託。
從另一個角度看,壽命延長了,就要預備更充裕的錢財作養老之用,故此,人們也確實需要延遲退休,供養自己。尤其是現時港人不願生育,老來就更要靠自己,不然的話,政府實在負擔不起。
問題是,香港的職場年齡歧視頗為嚴重,四、五十歲的人要找工作已遇到困難,更有不少公司都把退休年齡定為60歲。如果配套不足,一味勸說60歲的人繼續工作,可說是不切實際。
隨着人口老化,人口政策、福利政策都要相應調整,不過,當局也須按部就班,注意手法和時機,才會得到市民的支持。
童暉:學研社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