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善社: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很多人說香港是一個 「文化沙漠」 ,不過卻有一群人並不認同。在他們眼中,香港的文化活動豐富多樣,因此他們成立了一個叫 「文善社」 的組織,推動音樂、藝術及文化的發展及創作,促進跨領域文化交流。
免費樂器班 培育學童音樂才能

本身是小提琴家兼音樂學院創辦人的楊宇思,是文善社的創會會長。她笑稱,當初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文善社純粹是機緣巧合,機構本身也沒有訂立宏大的發展藍圖。話雖如此,《龍週》記者覺得這只是楊宇思的自謙,文善社雖仍屬萌芽階段,但在推動文化活動方面的確出了不少力。


譬如,文善社積極到學校推行免費樂器班,培育學童音樂才能,組建樂團。樂器種類繁多,除了普遍的鋼琴、小提琴,還有時興的烏克麗麗(ukulele),甚至是坊間陌生的箜篌。

198qc001_
▲文善社導師會到社區、學校教授樂器

箜篌?甫聽這名字大家想必也和記者一樣摸不着頭腦,楊宇思遂簡單直接形容: 「即是中國的豎琴。」這樣便想像到樂器的樣子了吧!

楊宇思解釋,箜篌是中國古代一種撥弦樂器,分卧式和豎式兩種,這種樂器自漢代由西域傳入,在隋唐盛行一時,可惜自明清之後日漸失傳。 「我們希望重新推廣傳統樂器,發掘中華文化的精華,傳播藝術。」她說。

198qc007_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樂器

舉辦比賽促文化交流

藝術要傳播,便不能只局限於香港。文善社就此舉辦了 「華人藝術鈦龍杯」,以比賽形式挑選國內外華人的藝術作品,比賽項目涵蓋聲樂、西洋樂、民族樂器、舞蹈、表演、書畫等,不拘泥於形式,務求百花齊放。

楊宇思介紹說: 「你可以選擇單純演奏一首世界名曲,又可以音樂配書畫,甚至箜篌Mix電子音樂都得,藝術創作講求創新、跨領域,我們亦不設年齡限制,採用網絡選拔,希望任何人都參加到。表現優異之參賽者更會獲邀來港出席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大合奏』,一展身手之餘彼此交流。」

文善社亦會協助其他團體舉辦活動。 「例如有成立超過40年的合唱團,人數不算多,要他們完成兩小時以上的表演會有難度,我們可以幫他們構思主題、邀請其他表演者互相合作。」楊宇思說。
最佳例子是去年文善社與其他團體合辦《Jam出新觀塘》音樂會,分別邀得香港、廣州的中小學及團體參與演出,以音樂鼓勵市民 「正向溝通,相互諒解」,推動社會和諧。

198qc004_
▲文善社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又舉辦《Jam出新觀塘》音樂會以音樂發放正能量

中港同樣重視文化發展

談到兩地的文化藝術發展,楊宇思認為很難片面定義文化,並期望大灣區能發展出新的文化, 「所有事都是文化,行路、食飯、與人聊天,整個環境就是文化。除了南音、粵曲等,我希望大灣區的融合有助發展新體裁的文化。」

她強調,香港並不是坊間形容的 「文化沙漠」,「首先政府投入的資源不算少,部分政策如一人一樂器,是有助學生學習樂器,推動藝術;其次香港的文化、藝術活動都好多元化,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至於內地,近年也非常重視文化發展,甚至擴展至科技層面,如她認識的一名深圳小學生,一年級已要學習人工智能(AI),課程學習製造機械人。

不過,楊宇思也留意到兩地學生的分別, 「香港學生有演出機會已好開心,即使取得第二、三名的成績已很好,家長也會鼓勵他們;但內地學生競爭大,某程度上會要強少少,對成績很着重。」

她認為家長期望小朋友學習多種技能不算壞事,但要注意給予孩子休息空間,避免造成 「藝術填鴨」。

198qc006_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大合奏促進跨地域文化交流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