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生在古代,你想胖其實也挺難。一來吃的選擇不多,二來他們一天只吃兩頓飯,或者說只吃兩頓正餐。其實這樣的習慣非常久遠,而且在很多古籍上都有記載。
在中國古代,沒有早中晚三餐,只有朝食和哺食,也就是一早一晚的意思。古人的作息時間與我們現在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由於古代幾乎沒有夜生活,基本上晚上七八點就開始休息了。
既然睡得早,那起床時間自然也早。古人們基本上在六點之前就已經起床了,皇帝上朝就是這個時間,大臣們五點就要從被窩裏爬起來。早飯的時間大概是上午九點多,太陽到達天空東南角的位置時開始吃飯,也就是九點多。晚飯的時間大約在下午五點左右,吃完這頓飯以後,古人們基本上就要準備睡覺了。在古人看來,白天就是好好幹活的。天一黑就要開始休息,這是當時的規則。

這種情況在宋朝發生了徹底變化,宋朝的經濟十分繁榮,百姓們的夜生活逐步豐富起來。宋朝取消了宵禁政策,百姓們可以出來逛夜市。大街上賣小吃的很多,就是從宋朝開始,百姓們出現了吃夜宵的習慣。宋朝南遷以後,南方人繼續保留吃夜宵的傳統,北方人則基本上沒有這個習慣。在這一時期,雖然人們的正餐還是兩頓,但是大部分人都會在晚上吃夜宵。宋朝皇帝在晚上喜歡喝羊肉湯,這個習慣還普及到了民間。

宋朝滅亡以後,蒙元統治了華夏大地。前期允許晚上出來活動,中期恢復了宵禁,到了後期又禁止了。明清兩朝則延續了宵禁政策,只有在元宵、中秋等節日期間沒有宵禁。在平日的晚上,有士兵在大街上反覆巡邏。發現有人在大街上走動,如果對方說不出什麼理由的話,那可就要倒霉了。隨着宵禁的重新開始,明清兩朝的平常百姓重新恢復到了一日兩餐的情況。不過那些地方大戶們除外,由於在大宅院之內,這些大戶基本上繼續保留自己的夜生活。基本上都是看戲,夜宵等自然是免不了的。中國人一日三餐的情況是從近代才開始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化陸續進入中國,自然也包括一日三餐的習慣。

- 知史簡介
知史,顧名思義就是知道歷史。歷史不單單是教科書中的王侯將相、治亂興衰,也是我們先祖的生活與文化沉澱,更是一個個精彩而有溫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