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咀原本是一個稱為 「石峽角」 的細小半島,海旁有一條名為 「福全鄉」 的小村落。福全鄉的範圍大約包括了今日福全街、大角咀道、通州街、界限街的部分地段。
當時村民已將村內生產的農產品,運到港島發賣。十九世紀中期,福全鄉旁設有中國海關碼頭。1860年後英人割佔九龍後,因該村接近中英交界,所以成為三不管地帶,賭場與娼院林立,所以該處的三條小街,稱為 「三陋巷」 ,位置大約位於今日的福全街。
│以植物命名街道有淵源│
大角咀其中一個特色是不少街名都是以植物命名。區內的埃華街、杉樹街、橡樹街、櫸樹街、榆樹街都是用植物名稱命名。埃華街(IvyStreet)是大角咀早期形成的街道。已故的本地掌故專家魯金(梁濤)認為1880年代港府平整大角咀區的土地時,當地生長了不少長春藤,故英國人開闢道路時便稱這條路為Ivy Street,當時的港府的中文翻譯員不知Ivy即長春藤,便把街名譯為埃華街。到了二十世紀初,大角咀的填海工程逐步完成,開闢了不少街道,港府便順次用植物名稱命名這些新築的街道,產生了杉樹街、橡樹街、櫸樹街、榆樹街等街道名稱。至於詩歌舞街,其英文名稱是Sycamore Street,Sycamore即中文的無花果,由於當時購入大角咀土地的大多數是華人,傳統華人習尚喜歡開花結子,如果將這條街道直譯為無花果樹街,聽起來無花無果,很不吉利,因此把Sycamore Street雅譯為詩歌舞街。
│從鄉村到工業區│
1871年,港英政府首次將大角咀官地拍賣,外資商人投得海邊地段,興建四海船塢;及至1888年,黃埔收購船塢,改名為大同船塢;隨後油麻地小輪公司興建大角咀船廠,外商又興建汽油庫,僱用了不少本地村民。 1910年代以後,大角咀逐漸成為九龍的工業區,各類工廠林立,直到1960年代才被長沙灣、觀塘和荃灣等新興工業區所取代。到了1920年代,大角咀的填海工程,大約伸展到櫻桃街一帶。
│填海造地屋苑林立│
戰後大角咀的填海工程仍然持續,據余震宇的研究,今日的帝峯皇殿及奧海城三期所在,便是在1970年代完成的新填海區。隨着市區人口的密集化,大角咀的工業用地逐漸被改作住宅用途,1974至1976年間,大同船塢改建為大同新村;油麻地小輪大角咀船廠則改建為港灣豪庭。
1972年大角咀碼頭(約位於今日港鐵奧運站位置)落成啟用,由油麻地小輪開辦中環至大角咀渡輪航線。碼頭外設有大角咀碼頭巴士總站(即今日滙豐中心的位置)。其後因1978年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後,往返中港的旅客急增,大角咀碼頭開辦多條往返國內航線。1988年,尖沙咀中港碼頭啟用,大角咀碼頭的所有跨境航線遷往該碼頭。自1990年代起,港府開展西九龍填海工程,填出大片土地,興建了維港灣、凱帆軒、浪澄灣、一號銀海和君匯港多個大型屋苑,滙豐中心、中銀中心及奧海城商場相繼落成,使奧運站地區成為西九龍的主要商住區域。同時政府又在新海岸線海旁重建大角咀碼頭,碼頭風光優美,可眺望維港美景,曾被選為 「全港十大日落拍攝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