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史書關於九龍的記載甚少,但從深水埗區李鄭屋漢墓和旺角通菜街出土的晉代陶器來看,可以證明最晚在漢代時期九龍已有人居住。然而,當我們經過李鄭屋、油麻地戲院、鯉魚門天后宮……這些陪伴港人成長的九龍歷史建築時,有無人會留意每一棟建築物背後發生的故事和文化?本期九龍故事版將對過去一年的報道作一盤點。
百年建築 看盡歷史輪替
●香港地區發現的唯一一座漢代墓葬—李鄭屋漢墓,昭示着香港不僅在文化上與中國內地同為一體,也印證香港與珠江三角洲處於同一行政地域。
●見證着多番風雨的香港天文台,是一座維多利亞時代的殖民地建築物,服務香港逾130年。
●這棟有80年歷史的懷舊紅白色鐘樓,經歷過二戰洗禮,曾連續7天24小時開着麵包機,為海陸空三軍供應食物。
●被譽為最後貴族情懷的半島酒店,見證着香港歷史諸多重大事件,即是抗日募款的慈善舞會的地點,也是日軍指揮總部;英軍在此地簽署投降書。
中西文化匯聚 開創獨有文化
●在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香港偶影藝術中心,傳承 「木偶戲」這文化瑰寶。木偶戲逐漸萎縮,但仍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值得珍而重之的保留下來。
●在香港九龍半島漂泊數十年的杜煥是南音的宗師。南音屬於廣東獨有的說唱類的曲子,是廣東地方歌謠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涼茶對港人來說絕不陌生,這種五花八門的功能飲料,起源於公元306年。廿四味、五花茶、雞骨草、感冒茶,都是涼茶舖必備的飲料。
●香港碩果僅存的活字印刷公司— 「快樂印刷公司」,在港英政府放寬印刷牌照的規管下得以自立門戶。
●長衫見證香港裁縫業的興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長衫流行一時,戰後大量內地裁縫師來港,融合東西方設計,孕育出香港獨特的長衫風格。
●源自 「目蓮救母」的故事,於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佛歡喜日在九龍各處舉辦盂蘭勝會。2011年,「香港潮人盂蘭勝會」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屬於鯉魚門的故事
●珠江口的重要海道鯉魚門一帶,鄭成功的部下鄭健後人鄭連昌於乾隆18年在此修建天后宮。鄭連昌死後,海盜集團為鄭一所承繼,鄭一死後,張保仔與鄭一的妻子鄭一嫂統率餘眾。
●香港早期的天后信仰來自於漁民、海盜、商賈的活動傳入,鯉魚門的天后廟就與海盜活動有所關聯。
●1898年,英國政府租借新界後,修建了魔鬼山炮台。
●跨越百年的啟蒙,這所坐落海旁的客家學校,是近代香港教育發展的縮影,此校以客家話教授三字經、四書五經、唐詩、朱子格言等傳統儒家典籍。
屹立不倒 靈活多變
●從1970年的時裝批發商場——黃金大廈,華麗轉身搖身成為專門銷售電腦及周邊產品的電腦商場。時至今天,仍是一眾電腦迷搜刮的熱點。
●有88年歷史的油麻地戲院,從無聲電影到有聲戲院,從國語片到粵語片,許多音樂演奏、女伶演唱、女子歌舞團、技擊表演等都在此戲院上演。
●由 「公秤」經費到名下堂產收入合善長捐獻成就了樂善堂,但曾經因為爭執曾於1923年被迫停辦,直到1929年舉辦義學,到今天的醫療、教育、老人福利等。
●兒時的集體回憶,非荔園遊樂場不可。它曾是港九地區最宏偉、最完備的遊樂場,場內的動物園是很多長輩們的童年回憶,現在已經是一棟棟高聳的樓房。
●有全球化地標的重慶大廈,也是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這座鬧市中的異域,對離鄉別井的人來說,是他們賺取更多財富、脫離貧窮,步向幸福的中途站。
●曾是囚禁戰俘的集中營,戰後轉為難民營。軍營初期建有140間營房。幾經艱苦歲月,現在已成為公營房屋及深水埗公園。
●全港最多棟數─99棟樓,房屋單位超過1萬3000個、可住7萬多人的美孚新邨,是上世紀60年代中產階級憧憬的理想居所。1968年第一期入伙,每平方呎售價60多元,至最後一期發售時的呎價是250多元。據今年6月5日最新成交價格為每呎140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