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九龍人自己的故事

過去一年,《龍週》繼續抱持關注社區人物的原則,在九龍人物版面訪問了多位與九龍區緊密相連的人物。他們無論職位大小,都謹守崗位,為社會獻一分力。本期九龍人物版作一次盤點,再次回顧並聆聽他們的故事,品味他們的人生。

出版日期:2017.07.26 第29期
蔡若蓮校長未出任教育局副局長前曾接受本報專訪,當時她說到:「我一直相信,要做好教育工作,不論是在家教養孩子,還是在學校裏做,都需要不時吸收新知識,提升自我。」

出版日期:2017.08.09 第30期
李慧賢由律師轉型成為護膚品牌珍卡(JaneClare)創辦人,期望品牌能成為首個香港的國際護膚品牌。

出版日期:2017.08.23 第31期
林植任職電車車長22年,由第一天上班到現在未曾遲到。

出版日期:2017.09.06 第32期
「助人為快樂之本」、「 急人之急」是在港鐵任職了28年的值日站長的麥培東堅守的兩大工作原則。

出版日期:2017.09.20 第33期
46年來無私奉獻的全能義工姚佑雄,計劃死後都捐贈器官或做大體老師幫人。

出版日期:2017.10.18 第35期
 「要爭氣,要讓人知道做清潔也會有出頭天。」憑著信念,甄韋喬從「垃圾仔」到創辦清潔公司,再一步步努力成為香港傑青、世界傑青。

出版日期:2017.11.01 第36期
粵港暑期實習計劃聯席會議召集人梁毓偉排除萬難,推動本港青年到廣東實習。

出版日期:2017.11.29 第38期
海天堂龜苓膏老闆吳耀明談工作態度: 「做任何事都要開心,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困難和挑戰,要知道『業精於勤,荒於嬉』。

出版日期:2017.12.27 第40期
 小說《大營救1942》的作家黃獎談創作目的: 「我想把這段歷史以青少年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他們通過閱讀歷史,找到自己的身份。 」

出版日期:2018.01.10 第41期
家庭調解員梁淑瑜協助有親子衝突的家庭想法子解決當下的事。

出版日期:2018.01.24 第42期
「爸爸叫我要沉得住氣,因為我現在不是開快艇,而是一艘艦艇的隊長,一定要讓船上所有成員都明白我的方向,才能繼續前進。」裕華國貨第三代接班人余偉傑在接管家族生意前細味父親的教誨。

出版日期:2018.02.07 第43期
從福建移居香港,與丈夫一起打拚創業,成為「帽后」、「人大票后」的顏寶鈴寄語:「要成功就一定要有付出,即使有再好的政策,都要人有夠膽深入虎穴才得虎子。」

出版日期:2018.02.28 第44期
自小熱愛集郵的陳文彥,憑著郵票創業,從郵票學習及領略投資之道。

出版日期:2017.03.07 第45期
在土瓜灣開設開免費素食館的「寶善老師」以助人為己任。

出版日期:2017.03.21 第46期
李穎芝捨棄穩定工作與收入,成為Singingholic劇團藝術總監兼創辦人之一,為追夢勇敢付出。

出版日期:2017.04.04 第47期
熱愛閃避球的楊光富期望一天香港也有閃避球埸,堅持不言棄!

出版日期:2017.04.19 第48期
七年前由上海來港,曾受騙受歧視的「港漂」張權,現已扎根香港,開設了多間餐廳分店。

出版日期:2017.05.02 第49期
精神科醫生許龍杰強調SEN(特殊教育需要)評估非洪水猛獸,寄語家長:「要調適心態,想法不要 「離地」,不要把子女和其他小朋友比較」

出版日期:2017.05.16 第50期
多年來默默在油塘服務的黃啟燊,形容社區工作最吸引他的是人情味和滿足感: 「能為街坊做些事,內心會很有成功感。」

出版日期:2017.05.30 第51期
 從演員到美容院老闆娘,江芷妮最希望搣甩美容業污名,行業走向專業化。

出版日期:2017.11.29 第52期
19歲從潮州移居香港的楊育城寄語年輕人: 「若當時我不來香港,就沒有今天的成就。現在年輕人不融入大灣區,就會錯失很多機會。」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