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兩週年 區事 港事 國事 事事關心

近年本港社會大小事情均被高度政治化,政治議題往往能吸引媒體報道,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區議題卻相對不被關注,在報章云云字海中只能埋在冰山一角。有見及此,《龍週》作為香港第一份免費的九龍地區報紙,自發2016年6月創刊以來一直秉持中立而不倚的宗旨,專注九龍社區小城大事,冀讓街坊了解並積極參與社區議題。

追蹤九龍交通醫療海水議題  

a4.jpg
一般市民要獲取地區發展的最新資訊,只有下載區議會會議錄音和會議記錄,社區參與的渠道甚少,亦難有足夠時間去了解。《龍週》作為一份社區媒體,在過去一年以獨到的新聞觸覺記錄了九龍社會不同熱門事件,積極為區內居民發聲。

以九龍東為例,為了將九龍東打造成本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政府早於三年前已提出以該區作為智慧城市的試點,並逐步推出多項智能設施,又計劃在啟德發展區建造名為 「綠色走廊」的行人及單車共融通道,冀通過環保連接系統,加強區內聯繫。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時,進一步建議投放7億元推展多個智慧城市項目。

不過,《龍週》的專題報道發現,區內市民在過去兩年似乎感受不到社區變得 「智能化」。有區議員認為,智能設施應以民為本,尤其應藉此解決交通問題,當局亦應仔細探討單車通道計劃的配套,以達至真正改善市民的生活。

近年政府大力發展東九龍,除了提出以該區作為智慧城市的試點,也在約四年前提出在東九龍北部興建一條新鐵路線以疏導區內交通。但《龍週》揭發,時隔四年,東九龍區的居住及就業人口大幅增加,但東九龍線項目卻一拖再拖,一直未有落實興建,市民怨聲載道。有關注團體和立法會議員要求政府立即展開公眾諮詢,以盡快改善交通問題。

全程報道「311」補選

a5.jpg

九龍西方面,全港18區之中,目前只有九龍城和黃大仙兩區的醫院沒有急症服務,以致不少市民需要跨區求症。《龍週》調查後發現,醫院管理局早前計劃重建黃大仙的聖母醫院,竟然不加設急症室及提供24小時門診服務,引起黃大仙居民強烈不滿,更促使當區不同政黨背景的區議員罕有地聯手,炮轟政府漠視社區需求。

另外,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海濱優化,在最近幾年的特首施政報告中,都有着墨於改善維港水質及海傍環境。但根據《龍週》的報道,近年維港沿岸水質依然差強人意,紅磡、大角咀、油麻地等區更是重災區,海水臭味難擋。多年來致力推動改善維港水質的九龍西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對此建議,當局參考外地採用生物科技等技術,並以短、中、長期方式處理維港水質問題。

回顧過去一年,要提九龍的一件大事,不得不提在今年 「311」舉行的九龍西立法會補選。投票前夕,外界普遍看好泛民候選人姚松炎。不過,《龍週》連續多期報道,其實九西選情緊湊,代表建制派的候選人民建聯鄭泳舜具有多年豐富的地區服務經驗,打動不少選民。相反,姚松炎只是以所謂專業議政標榜自己,被許多選民質疑他今次空降九龍西,地區服務欠奉。結果,姚松炎果然爆冷被鄭泳舜擊敗。

解讀十九大報告 緊貼港區人大選舉

a6.jpg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明朝大儒顧憲成題在東林書院門前的一副對聯,表現了知識分子的責任心。《龍週》作為一份追求宏觀視野的地區報,在過去一年也多次報道國家大事。其中,萬眾矚目的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十九大)於去年10月份召開。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社會各界自然十分關注這一次重要的會議,特別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十九大報告中以前所未有的篇幅提及港澳。第三十六期《龍週》大講堂版專門就此作了分析。

據一些專家向《龍週》分析,十九大報告的涉港部分有三個亮點,包括提及香港的篇幅大增、中央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及加強便利港人在內地政策等,值得各界細味。

緊接十九大其後的,是備受關注的第13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在去年十二月舉行。本屆選舉共有59人報名參選,角逐36個席位,比上屆52人參選的情況踴躍,競爭更為激烈。但值得注意地是,本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新增了一項規定,要求所有參選人作出聲明,擁護憲法、香港基本法和 「一國兩制」,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香港特區。當他們在報名後、當選後甚至當上人代後被發現違反聲明內容,可被取消資格。在第三十九期《龍週》大講堂版,專門就此作了詳細的報道和解讀。

解剖房屋政策 探討無障礙設施利弊

a7

除了地區話題,《龍週》也關注與全港市民息息相關的全港性議題。譬如,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在解決房屋問題上的動作多多,先是成立了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又推動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港人首置上車盤」亦勢在必行;還有消息指當局將放寬未補地價居屋在市場放租。《龍週》專門就此進行了詳細的報道。

報道指出,雖然港府多番出招,但有迫切住屋需要並準備買樓的市民慨嘆,已等不及 「首置」等資助措施落實,自求多福更實際。有分析亦認為,解決房屋問題沒有特效藥,政府需審慎考慮新措施的細節,長遠而言應重整置業階梯,滿足更多市民的居住需要。
此外,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無障礙設施在全港各區也需求甚殷。前特首梁振英於2012年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中,就提出每年花逾10億元,擴大在公共行人通道加建無障礙通道設施的計劃,以締造 「人人暢道通行」的社區環境。自2012年 「人人暢道通行」計劃開展以來,當局至今進行了兩個階段的改建計劃─「原有計劃」和 「擴展計劃」。路政署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單以九龍區計算,這兩階段的計劃包含共54個項目,當中已經竣工的有15個。唯有關措施的成效如何,卻是眾說紛紜。

據《龍週》記者所接觸的大部分九龍區居民,都對當局加建升降機或斜道表示讚好。不過, 「人人暢道通行」計劃也引起不少人詬病。其中一個最大的爭議是,部分升降機的人流使用量偏低,變相成為大白象工程。有傳媒早年巡查部分項目,就揭發政府升降機每部成本達2千萬元,比市價高近三倍,但已完工的升降機使用率竟然不足一成,部分擬建地點更遠離民居。

此外,當局為了節能減碳,推出 「人人暢道通行計劃」時,在升降機只安裝機械環保通風系統,冷氣機欠奉。結果是在夏天的時候,由於通風不足,不少街坊差點被焗暈。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