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磡村見證香港歷史與時代的變遷,日本侵華時期曾全村被毀,其後在1950年代成為寮屋區。由於大磡村附近有不少電影片廠,故當地在本港電影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到2000年,政府宣布清拆寮屋,改為 「鑽石山綜合發展區」。追溯十多年前,在啟德機場搬遷後,工聯會前立法會議員陳婉嫻與立法會議員黃國健致力推動啟德新區與周邊舊區融合,並希望用以民為本、發揮本土特色為理念作規劃,而 「活水公園」就是大磡村重建建議上的亮點。
大磡村地皮可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劃分為公屋和居屋住宅區,另一部分為沙中線港鐵站,最後一部分為活水公園。多年來,工聯會積極跟進大磡村重建規劃,建議政府將污水處理廠加以優化,設置污水處理設施將污水轉為活水,使地面形成一個活水公園,以此作為流水源頭,流向位於下游的啟德明渠,成為綠色水道長廊,更吸引不少白鷺和鳥兒棲身此地。
筆者是八十後,雖然未能見證大磡村的歷史變遷,卻希望它的文化可承傳和活現下來。原先政府打算將大磡村的大部分地皮興建港鐵車廠,我們與政府多番交涉及進行民間諮詢,最終方案被推翻。我們建議在活水公園內興建以電影文化為主題的 「文化一條街」,保留 「大磡村三寶」—前皇家空軍飛機庫、機槍堡及石寓,以保留昔日片場林立的大磡村電影文化氛圍。即使城市滄桑變化,仍能承載黃大仙居民的集體回憶,讓下一代依然能感受大磡村人文情懷。
筆者曾為實習教師亦是一位爸爸,學校師生可進行生態及歷史考察,或假日時與兒子來個親子遊。透過活動教學了解活水公園內的污水處理系統,同時認識大磡邨歷史三寶。透過社區教育,更能推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懂得關心和守護自己的社區。
東九龍近年的發展一日千里,社區重建的工作更不斷進行,但是在規劃發展的當中,我們既要更新社區也要保留舊有的回憶、文化及事物。若然草率了事,身旁獨有的歷史和人文情懷便會消散殆盡。筆者深信市民為社區之根本,聆聲訴求、接受意見、凝聚共識,才能締造優質和富有特色的社區。
何啟明: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