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香港深水埗青山道與九龍道交界的嘉頓中心,興建於一九三五年,是當時區內最高的建築物。而現時牆身的懷舊紅白色和鐘樓,是本港罕有的建築物結構。這坐擁有逾八十年歷史的地標,見證着區內發展,陪伴不少香港人成長,而頂層的鐘樓更是深水埗地標之一。
嘉頓的麵包生意起源
一九二六年, 「麵包大王」張子芳創立 「嘉頓麵包」。因應當時開始流行享用西餅及餅乾的文化,張子芳先生及其表兄黃華岳先生創立了嘉頓公司。嘉頓品牌的標誌,據說是寓意以微笑的麵包師標誌代表美食帶來歡樂。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期間的一九三八年,嘉頓公司的麵包工場由荔枝角道搬到位於深水埗青山道五十八號的現址,即是現時嘉頓公司的總辦事處,面積擴展至一萬五千呎。當時,嘉頓公司接下英軍訂單,又被港英政府用作糧食分發中心,連續七天日以繼夜不停生產含大量營養成分及保存期較長的防空洞餅乾和軍用餅乾,讓市民和軍隊在戰事中維持所需。到了香港淪陷時,青山道廠房從一九四一年冬天起就被日軍佔用,生產被迫停頓。重光後,嘉頓公司領回廠房重新投入生產。

戰後伴隨香港發展
經歷二戰的戰火洗禮,戰後復產,嘉頓公司於一九四七年註冊為有限公司,展開企業化之路。廠房曾在一九五一年擴建,亦為海陸空三軍供應麵包及餅乾,隨後引入自動生產系統。及至一九五六年,經歷「雙十暴動」,廠房再受破壞,兩年後擴建至今天的外貌,部分加高至七層建築,亦增設了廠房上方的鐘樓。一九六零年,生命麵包面世,成為香港人的集體記憶。
嘉頓中心的建築特色
嘉頓中心於一九三五年落成時,是深水埗區內最高建築物,而當時並未有鐘樓。大樓原是數層的普通廠房,在五十年代擴建時才改為七層,並加入鐘樓,從此成為了地標。六十年代的北九龍仍未被完全開發,通州街以外是大海,當時有深水埗碼頭往來中環,因而令嘉頓鐘樓甚為突出。中國民初建築先驅朱彬就是負責一九五八年嘉頓中心改建項目的設計師,設計成現存之貌,盡顯摩登風格。

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深水埗可謂是華人和基層的聚居地,連結着整個社區鄰里。五十年代的嘉頓中心是深水埗地標,見證香港的城市化進程和記錄了戰前的工業成長。嘉頓總部經歷了接近百年的時代動盪和社會變遷,成為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當年建築物屬於獨特和前衛的現代主義風格,反映戰後的華人建築師抬頭,並融入東西的建築文化的歷史。二○一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嘉頓總部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自嘉頓有限公司二○一七年七月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重建總部為商業用途,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社會應以靈活應變的思維方式,平衡保育與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