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試過為一項運動通宵瞓街、瞓公園未?你試過為打波,自己掏幾十萬出來搞比賽未?這些瘋狂經歷也許不是人人敢試,但楊光富就是這樣一個為閃避球而「瘋」的年輕人。
自掏腰包推廣
初見楊光富,斯文有禮,很難想像他在球場上飛快進攻的模樣,更難想像他可以為「打波夢」去到幾盡。
自小住九龍,在學時就是運動健將的楊光富,約七、八年前開始接觸閃避球。起初,他也和一般人一樣以為玩閃避球很簡單, 「將個波拋來掉去打中人啫。」愈打,愈發現閃避球玩法雖易,卻也講究力度、策略、技巧,要計算,要思考,要合作,令人着迷。時至今日,楊光富更成為中國香港閃避球聯會執委會主席,落力推廣閃避球,而他的投入和付出也叫人吃驚。
要舉辦一場閃避球比賽,動輒花費十數萬以上;閃避球用的是特製軟身波,要在外國訂購,樣樣都要錢。有時楊光富竟自掏腰包,少則數萬,多達幾十萬。「(閃聯)成立至今都要面對經費不足的問題,我們要左撲右撲搵贊助,有時真係無,但真係好想讓更多人認識閃避球,所以蝕住都要搞(比賽)。」他說。
楊光富不單出錢,還出力。他試過通宵瞓街、瞓公園,然後早起布置比賽場地,又會親上內地搵貨、搬貨。憑着一股熱血換來的種種難忘體驗,楊光富如今說起仍津津有味。


質疑中的堅持
然而熱血不是人人理解,更會惹來質疑:「打波唔使咁癲啩?」楊光富卻覺得他賺到的成功感、友誼無價,尤其是見到有中學生接觸閃避球後,由興趣變熱愛,上了大學後主動在校內籌組學會、搞學界比賽,甚至加入「閃聯」當執委,一起推動這項運動。
他形容,這就如撒出種子後收割般喜悅:「有些學生更會因此選讀體育系,或未來想全職在體育界發展,我賺到的是鼓舞和滿足感!」
壯志也有沮喪時,為經費惆悵,找贊助時被不友善對待;被學校、家長誤解閃避球具攻擊性,反對學生參加;缺乏正規練習場地,練波被驅趕、不獲批准租借場地……掣肘處處,又怎會不灰心?
「但當我去到球場,見到咁多人打波,青年人打得開心,小學生同我講有個體育夢想,我又點可以放棄呢?我唔做,就真係無啦!他們就是推動我堅持的力量!」一句堅持,楊光富說得鏗鏘有力。
冀港有閃避球場
香港的球場多劃分為籃球及排球場,楊光富最大的心願就是香港可以誕生閃避球場,「籃球場只能打籃球,若我們借用,就被視為非指定用途,會被趕,會不予借用。我們代表香港出賽,練習卻要閃閃縮縮,為何不能劃多四條線?」
楊光富希望當局能在使用率低、空置或翻新的屋.球場,加劃四條線作閃避球場,成本不會太高昂,練習時也不用擔心影響公眾。
做前人未做過的事,爭取未有過的球場,是場遠征,要不斷碰釘,再前進。但楊光富堅信體育是值得投資、發展的產業,他借用「閃聯」今年的命題自勉:「無悔、堅持、凝聚!」


知多啲
閃避球採用的是閃避球又稱躲避球、鬥球,是一種沒有身特製軟球體接觸及對抗性,由兩隊人參與的球類運動。本港流行的多為10人或8人制閃避球,場地分成內外場,作賽時要擲球攻擊對方內場球員,若被球擊中身體而無技巧、思考和成功用手接住,即告出局需移至外場。若外場球員攻擊得分,可合作性 選擇是否進入內場,每局結束時,以內場人數多者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