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青會非人上人 靠自己雙手打拚

胡兆康、彭秀慧、張潤衡、呂宇俊……你可知這些在不同界別為港人所熟悉的名字,原來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嗎?無錯,他們都是「傑青」。

香港每年都會舉辦「十大傑出青年選舉」,選出在其行業有所成就,且熱心社會服務的青年。當選,是一份光榮,也背負着使命。由獲選者組織的「傑出青年協會」,不經不覺也邁入了第41年。

會員多是基層出身

提到傑青,許多人會立即聯想起他們獲獎時,在鏡頭前風光得意綻放笑容的畫面,或他們平日向人分享成功時的自信。傑青的名號,彷彿與成功、上流圈子、人上人等詞語畫上等號。

2011年當選傑青,今年擔任傑青會主席的余嫿卻不表認同:「我而家都要自己出去見客傾生意!不是當了傑青就不用努力,好多傑青都是基層,我們來自五湖四海,不同階層出身,絕不是什麼人上人!」

說這話時,記者正好看到角落的兩大袋物資,剛才她略帶吃力拎着到達訪問場地,說是一會兒開會要用。確實,每位傑青也是要靠自己雙手打拚。以余嫿本人為例,她自幼家貧,所以年紀輕輕便認清目標,奮發向上,透過努力成為著名設計師。她覺得正因傑青會包容了不同範疇、不同出身的人,反而更似一個社會縮影,貼近現實,不「離地」。

現實是,面對生活逼人、樓價瘋狂等社會現象,叫青年人喘不過氣,彷彿苦無前路。余嫿認同,近年年輕人的確面對較劇烈的競爭,但並不代表絕望。

048QC010_.jpg
▲余嫿剛上任傑青會主席

籌「師友計劃」助年輕人體驗職業

余嫿自大學起便堅信「世上沒有懷才不遇」,她認為若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需早日了解自身才能,然後在社會中作出相應調整。由於懷抱着這股信念,當別人還在學校讀理論、大學三年級等着由學校安排實習時,她在大學一年級時便自行聯絡廠商,自薦實習,以認清自己是否合適走設計路。「年代不同有不同限制,例如我們那時物質缺乏,現在反而有很多機會,在於你是否把握和主動爭取。」她說。

傑青會便是創造機會的平台,自2000年起每年舉辦「明日領袖高峰論壇」,由學校推薦學生參與,透過分享交流,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的指引,啟發他們的才能。

048QC002_
▲去年在旺角培正小學舉辦的「明日領袖高峰論壇」已是第17屆

同時,傑青會正積極籌備推出「師友計劃」,務求讓年輕人更早體會到職業的真實面。她說:「許多年輕人只是活在書本中,活在他想像的職業中,當理想與現實有落差時,便很難接受。」的確,當我們見到設計師與模特兒們在T台光芒四射時,又怎會想像到他們背後的辛酸?「師友計劃」的目標,就是讓身處各行業的傑青擔任導師,帶領學生接觸該職業,認清現實與期盼的差別。

匯傑青故事出書發放正能量

余嫿推崇師友計劃,源於其傑青提名人當年也是透過師友計劃結識,近年也有不少學生受其啟發,投身設計行業。多年來,余嫿明白到人生中有一位導師陪伴成長、傳承正面影響力的重要性,她期望傑青會也能有此功效。

「傑青的特質有善良、積極向上、堅持,懂得為人付出、貢獻,我們期望能將這些精神特質、正能量傳承給下一代!」她語氣堅定地說。

為此,除了青年工作外,余嫿期望在任內能團結會員,目前正計劃將傑青們的好人好事集結成書,為社會發放更多正面訊息。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