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二○一七年八月十四日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簡稱「名錄」),涵蓋二十個項目,為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參考依據。當中,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等十個項目獲推薦列入這份「名錄」。在建立了香港代表作名錄之後,香港特區政府將繼續徵詢非遺諮委會意見,在「名錄」中選出適當項目,在國家文化部再發出邀請時申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海意達」旗袍店製作技藝的故事
在九龍區佐敦寶靈商場,有一家名為「上海意達」的旗袍店。因與電視台合作多年的緣故,門外貼滿了「明星相」,相中女士所穿的都是店主殷家萬師傅的作品。殷師傅自一九五一年來港學師做旗袍,入行至今已超過六十年。戰後,香港是難民收容所,成衣業又未發展,普遍市民都會訂製手做衫。在這個旗袍最興盛的年代,殷師傅一天能縫兩至三件旗袍,也漸漸熟能生巧。現在殷師傅平均要數天時間才完成一件旗袍,這並非因為年紀漸大,而是因為客人對細節漸次講究,大多是特別為在隆重場合穿上,做工精細務求不失禮,故花費的時間自然比做普通的便服多。
這行業還未退休的老師傅所剩無幾,手製作旗袍更顯珍貴,每一件旗袍都是心機、都是經驗的結晶,更是一個個精彩故事。面對傳統工藝或將失傳,殷師傅安之若素,但不抗拒有意學習的年輕一輩。因此,近年有不少年輕人找他開班授徒,他亦傾囊相授。事實上,殷師傅坦言就算有興趣,亦勤練,要傳承這門手藝也不容易。做學徒要學好基本功、熟練手藝、漸漸建立口碑。拿捏不同布料,就有不同做法,依靠的是經驗的累積,一直做下去才有進步、才能參透箇中奧妙。
非遺保護扎實邁進
港府列出的首份「名錄」中的二十項,經歷上千年洗禮,至今仍然活態存在,代代傳承,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名錄」的意義,在於體現香港的傳統文化、地道的生活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工藝等價值、同時亦具有維繫和凝聚社區關係的作用,以至於整個社區對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貢獻。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非遺辦事處將繼續與有關團體和傳承人保持緊密聯繫和合作,加強對代表作名錄項目的教育、推廣及傳承工作,以進一步推展保護香港非遺的工作。在二○一七至一八年度,非遺辦事處將舉辦專題展覽,介紹代表作名錄的項目,並舉行工作坊、傳承人示範及同樂日等活動,提升公眾對代表作名錄項目的認識和了解。民政事務局轄下的華人慈善基金將推出試驗計劃,撥款資助在社區層面推廣非遺項目的活動。
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建議名單
.南音
.宗族春秋二祭
.香港天后誕
.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
.正一道士傳統
.食盆
.港式奶茶製作技藝
.紮作技藝
.戲棚搭建技藝
.香港中式長衫和裙掛製作技藝
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