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的中醫院所提倡的——「標準煎藥方法」,其中提到煎煮中藥需要先浸泡藥材大概半小時,這其實並非傳統中醫的煎藥方式,自古以來大部分藥方也沒有這種要求。至於為什麼要求浸泡?也不妨看看他們的一些想法,通常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認為浸泡可以「使中藥濕潤軟化,細胞膨脹,有效成分溶解在藥材組織中,產生滲透壓,以便有效成分的浸出」,這是理論而言,實際上就算沒有浸泡,煎煮過程之中藥材也必然全部濕潤軟化,也可以有同樣效果。
第二種解釋,認為浸泡藥材可以節省煎藥時間,先浸泡可以使有效成分容易煎出。可是,就算真的如此,這只是節省了火力,實際上總體的時間也是一樣的吧!況且煎煮需要用熱力使藥性煎出,浸泡卻是用涼水,這兩者是有顯著差異的。
第三種解釋,說有一些含有澱粉的藥物,例如山藥、芡實、薏米等,如果沒有經過浸泡而直接煎煮,會在細胞膜上出現封鎖表層,裏面的成分不容易煎煮出來。可是這類藥並不多,如果是這樣的話,應該是某些藥煎煮前需要浸泡,而不是所有藥也需要浸泡了。
筆者不主張浸泡藥材,畢竟煎煮中藥已經讓不少人覺得很花時間了,實際上,古代沒有浸泡藥材也可有同樣療效,實在無需多此一舉,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