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主持:2006年,由廣東省文化廳、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和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共同申報的涼茶,正式獲國務院批准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排列編號為「Ⅷ-89」, 名為「涼茶配製」。粵港澳政府官員均認為,涼茶申遺的成功,見證了粵港澳三地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通力合作的卓越成果。位於香港佐敦廟街與西貢街交界的春和堂單眼佬涼茶舖,在九龍區開業逾半世紀,亦見證涼茶歷史發展。
涼茶與嶺南飲食文化
公元三零六年,東晉道學醫藥家葛洪南來嶺南。當時瘴癘流行,他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藥,其遺下的醫學專著和後世嶺南溫派醫家的豐富經驗,形成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涼茶,配方及術語世代相傳。關於涼茶的歷史和傳說在嶺南和海外廣為流傳,數百年來,香港、廣東、澳門的涼茶舖如雨後春筍,形成獨特的嶺南文化。為人熟識的有:王老吉、健生堂、鄧老、白雲山、黃振龍、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蘆、星群、潤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寶慶堂、人之初、冼大聲公、黃碧山、孖鯉魚等多個涼茶品牌的數十個配方。
作為嶺南以至東南亞廣大地區一種特有的功能飲料,涼茶可算稱得上最能代表獨特的嶺南文化食品,已超過百年歷史,並在嶺南飲食文化中有其獨特地位。涼茶是粵港澳地區市民以中草藥為原料,而總結出來的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的飲料,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嶺南地區氣候為「地濕水溫」,水質偏燥熱,身體較容易「聚火」,嶺南人便習慣上山採藥以預防治療感症並且祛濕解毒,有其中醫養生保健的概念。涼茶種類,大家不會陌生,例如廿四味、崩大碗、火麻仁、夏桑菊、五花茶等,都是以一種或多種藥材煎成的湯劑。涼茶的出現和廣泛流傳,與嶺南獨特氣候有莫大關係。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二○○六年五月二十日發出《關於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正式公布批准共計五百一十八項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稱「《名錄》」)。《名錄》將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十大類,包括:1.民間文學;2.民間音樂;3.民間舞蹈;4.傳統戲劇;5.曲藝;6.雜技與競技;7.民間美術;8.傳統手工技藝;9.傳統醫藥;10.民俗。因此,涼茶屬於第八項的傳統手工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