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優越學業成績,是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但事實上每個孩子的能力都不一樣。位於將軍澳的天主教鳴遠中學,多年來着重按照學生不同的特質,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在課堂學習以外,更鼓勵學生透過服務社區,從而增強個人能力及自信。
為貧困小童輔導功課
位於秀茂坪的安達邨是新發展的社區,逢星期一至四傍晚,鳴遠中學的學生都會出現於這屋邨露天區域的一隅,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小童進行功課輔導。好天曬,落雨淋, 舒適環境欠奉, 但同學們從沒怨言。他們樂於助人的行為,還感染了其他同學加入成為小老師的行列。
這是鳴遠中學「服務學習」計劃的其中一項義工活動,名為「校園小老師」。負責帶領這計劃的老師之一李慧祁表示,學校一直強調透過該項活動讓學生成長,讓他們肯定自己的能力,以及學懂回饋社會。她表示,活動推出後,不論對鳴遠的學生,還是受助的家長和小朋友都產生了正面影響。
該校校長梁鳳兒接受專訪時舉例說,其中一位「校園小老師」是內地新移民同學,她在學習上仍有進步空間,但參加成為「小老師」之後,她覺得自己的責任重了,驅使她變得更上進, 「她告訴我們,有小朋友請教她一些英語生字,她不懂,於是回去查字典,自己的水平在不知不覺間得到提升。」
照顧弱勢學生愉快上學
自從本港推行融合教育,不少學校在照顧SEN(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學生時都會面對一定的壓力和挑戰。天主教鳴遠中學亦不例外,但他們卻將這份壓力化為動力,設計出多元化活動和平台,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
「我們最主要是回應學生不同的特性和需要,尤其在照顧弱勢學生方面會採取不同方式。」梁鳳兒表示,該校學生普遍學術能力較弱,當中有SEN學生,也有從內地新來港的同學。她坦言走上這辦學之路要花較多心思,眼見學生不斷進步,令她心感欣慰。
務農學人生道理
訪談期間,幾位老師亦在場向記者分享教學心得。他們都認同說,教導弱勢學生的關鍵在於為他們提供多元化的發展機會,從而建立自信。「對於照顧SEN學生,與其一味逼他們讀書考試拿好成績,倒不如按他們的需要給予適切幫助。」該校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馮少斌說,學習能力不只是反映在課室內,要從多方面讓他們提升自我。
他舉例說,學校有一個耕種計劃,很受同學歡迎,他們有時會犧牲吃飯時間去打理自己的作物,「我們希望同學們明白到,用心栽種才有美好成果這道理。我們希望同學們更多認識自己,知道生活的方向。」
一味追求成績 弄巧反拙
家長對名校趨之若鶩,可能會形成學生能力不足、但入讀程度較高的學校的局面。梁鳳兒指出,近兩年收到很多學生申請中四插班到他們學校,當中原因包括他們升中時選讀了學術水平較高的學校,但卻適應不了。
「很多家長純粹追求學術上的成就,以入大學為終極目標,卻疏忽了孩子的需要。其實很多小朋友的潛能沒那麼早展現出來,有的小孩讀書讀得很辛苦。」不過她強調,學業成績不能忽視,尤其是中英文,學生有良好語文能力,懂得表達自己十分重要。只是若學校能提供不同的機會,幫學生發揮潛能,這不但加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對他們將來在社會上工作亦會有很大幫助。「自律、自信、有學識、良好儀容」,是梁鳳兒對每一位學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