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戲院 九龍電影業地標

本版主持:戰前的油麻地在電視媒體及電腦網絡普及化之前,到電影院看電影,是過去一般人的主要消閒娛樂節目。油麻地戲院的興衰,正標誌着香港戲院的興盛與轉型。

戰前的油麻地戲院
開幕於1930年6月的油麻地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戲院,也是當地的地標。據黃夏柏的考證,該戲院的創辦者為一位名為J.M.Noronha的葡萄牙人,早期播映無聲電影。到了1931年首次播放一部名為「離奇血案」的有聲國產片。但由於當時有聲電影尚未普及,故早期油麻地戲院所播放的電影,仍然以無聲電影為主。1933年下旬該院重新裝修,直到1934年1月,戲院正式標式為「有聲戲院」以作招徠。從此戲院基本上以播放粵語片為主。相比起同時代其他戲院(如普慶、廣智、大華戲院)而言,油麻地戲院規模較細,可容納觀眾的人數較少。當時油麻地戲院放映夜場電影時,不時會加插音樂演奏、女伶演唱、女子歌舞團、技擊表演等項目。日本佔領香港時期,油麻地戲院仍然繼續營業,於淪陷後期,由於經常停電,油麻地戲院暫時播放電影,轉而利用火水燈上演粵劇。
20171004p7-image2

戰後的光輝歲月
香港重光後,戲院在1946年復業,重映關德興主演的《怪俠一枝梅》;同年6月,著名諧星伊秋水也曾在戲院演出《騙中騙》、《激死老豆搵山拜》等舞台劇。至1947年,戲院改由邵邨人(即邵逸夫的二哥,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創辦人)經營。
1970年代初期,油麻地戲院改為隸屬於嘉禾院線,主要播放嘉禾公司發行的電影,李小龍的電影如《猛龍過江》等都曾在該戲院上映。至1980年代,油麻地戲院改隸麗聲院線,放映新藝城公司出品的《最佳拍檔》及《倩女幽魂》等賣座。
可惜隨着香港市民娛樂模式的改變,使香港戲院的經營變得困難起來,加上地價飆升,不少戲院或拆卸改建為商業大廈、或改建為酒樓或商場,也有不少戲院改為播放三級片以求延續經營。至1987年,戲院改為專門放映三級電影的電影院。
20171004p7-image3

油麻地戲院的活化
1998年7月,油麻地戲院正式結束營業。1998年戲院雖然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按照規定,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政府亦開始向公眾諮詢油麻地戲院的未來發展問題。
馬冠堯論及戲院之保育價值時,認為油麻地戲院的屋頂藏有來自英國和澳洲各地多間鋼材公司的絕版鋼料,也有本地木材,牆身採用本地花崗石和紅磚,樓板亦有小部分用鋼筋混凝土築成,集香港所有建築結構物料於一身,有如一所建築結構物料博物館。但因各種因素,戲院被空置達10年。政府原本計劃將該處土地與油麻地戲院一同發展,但是由於油麻地果欄搬遷計劃存有爭議,因此先行發展油麻地戲院和紅磚屋地段。2009年政府正式開展油麻地戲院的活化工程,目標是把戲院發展成為全港性戲曲專用表演場地。
活化後的油麻地戲院於2012年7月正式啟用,並與八和會館合作,讓業界參與把這場地發展成培育粵劇接班人的搖籃。
20171004p7-image4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