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家教會 功輔班支援社區

本版主持:觀塘是本港貧窮地區之一,無論政府抑或地區團體對此區的民生問題多有關注,但有沒有想到, 「家長」這群體也會是支援這個社區的一分子?

四年前辦免費功課輔導班
說起家長教師會,你可能會以為是一群家長閒來組織一些趣味親子活動,向學校提提意見,很輕鬆。但凡事別只看表象,成立於2003年的觀塘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下稱聯會)便努力打破家校隔閡,甚至走入社區,支援社會需要。
在學校擔任聯絡主任的奚炳松,擔任聯會主席已有14年,今年六月卸任,而他正是幾年前聯會啟動的「課餘社區支援」計劃籌辦者之一。
「有區議員提出觀塘基層家庭多,自修室少,雙職家長未能照顧子女功課,想幫佢哋。但如果由學校主辦,會有許多諸如校園安全風險的考量,於是討論後建議由家教會幫忙。」他說。就這樣,聯會於2013年開始推行免費功課輔導班。
20171004p6-image2

找場地不易
活動的服務對象是小學生,於區內揀選2至6個服務點,組成6至8個班組,在放學後或星期六開班,時間約個半鐘,每班有一位義工看管及一位導師指導功課,為期約四個月(9月至12月)。
活動導師主要由大學生擔任,多是聯會成員介紹或轉介。但奚炳松表示,人手不是最大問題,更大的難處在於學校,「區內有30多間小學,校方要評估安全問題、資源配套、導師有否性犯罪風險,甚至時間銜接、延續性等問題,即使是開放校舍給回該校學生使用也很難!」
活動至今年,也只得三間學校開放到場地,因此聯會不斷積極尋找地區團體協助提供場地,幸而也獲得不少支持,今年活動在牛頭角、藍田、順利邨、樂華邨及油塘等地區都能設立服務點,他期望日後能繼續擴展。

成本雖增但多贏
雖有難關,但功輔班的成效卻是豐碩的。「首先家長好歡迎這活動,一來減輕了在職家長的壓力,二來因為許多家庭可能是基層或新移民,父母也未必指導到功課,活動減少了他們在學習上與子女的摩擦,有時遇上特別個案還可以幫忙轉介給社署等部門。」
他續說: 「其次做導師的大學生,可以透過教學過程學習與人溝通、累積社會經驗;而少量的指導雖未至於完全減輕老師壓力,但起碼幫到學生完成功課。」
奚炳松認為,雖然功輔班增添了資源成本,卻是值得推行。而有學校及機構眼見聯會勞心勞力的成果,也會反過來建議。「有學校想為早回校、無得食或不愛食早餐的學生推行早餐計劃,邀請我們幫忙,我們也在醞釀,目前想邀請麵包店早上送麵包到學校,再配上飲品, 收費大約兩元,我們也在找機構幫忙,再調整細節。此外,有地區團體發動派飯扶貧活動的話,我們也會構思改由學生參與派贈行動,讓他們了解社區需要。」
20171004p6-image3

家校應互相包容
近年來,不時看到報道指有怪獸家長力數學校,又或學校反映家長權壓校方。其實家長與學校,要合作是否真的那麼困難?奚炳松有其見解: 「其實學校為學生,家長為子女,大家立場應是一致的。只是有時家長只看到子女的需要,學校則要顧全整體,才會角度不同。最重要是學校要夠透明度、家長要包容。」他強調,家教會的作用是成為雙方的橋樑, 「我印象好深,記得有前輩曾講過千萬不要將家教會淪為投訴機構,個別家長與學生的問題,家教會不應介入,而是要去反映關乎學生整體性的問題,這樣就不會權力太膨脹。」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