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堂的成立
在傳統中國社會,尤其是明清時代,以士紳及商人為主導的精英階層,在地方慈善事業的興辦上,擔當了重要角色,擁有130多年歷史的九龍樂善堂,正是這種傳統的表現。據現有可靠資料的顯示,樂善堂始建於1880年,是當時九龍城、蠔涌、荃灣及沙田等地居民合辦的慈善組織,負責為鄉民排解糾紛、贈醫施藥及設塚助殮等服務。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事件,樂善堂除在九龍城打鐵街堂址設廠施藥外,還在鑽石山設置臨時墳場及義莊寄放棺木,又在西貢井欄樹設立義塚。
「公秤」制度是早期主要收入來源
早期樂善堂的收入,主要來自紳商捐款,以及來自「公秤」制度的收入。英人割佔九龍半島後,清廷為了遏止鴉片走私貿易,在汲水門、長洲、佛頭洲及九龍城外設立四個稅關徵收進口稅。九龍城稅關以龍津石橋為基地,向入口船隻徵收關稅。據趙雨樂教授的分析,龍津石橋為中國官員由水路進入九龍寨城的必經要道。由於商貿的繁盛,使九龍街成為當地規模較大的市集(今城南道、龍崗道、衙前塱道、侯王廟道等地,便是當時墟市的大致範圍),沙田、荃灣、蠔涌等地的居民,因當地缺乏較大規模的市集,也會到九龍街的墟市進行貿易。當時九龍街有一個所謂「公秤」制度,凡貨物在碼頭交收時,需經「公秤」認可,每次秤量均需繳費,部分收入撥歸樂善堂。但到了1898年英人強租新界後,情況出現改變。英人派出軍隊用武力驅趕清軍離開城寨,連帶稅關官員也被逐出,九龍街的商業逐步萎縮,樂善堂的「公秤」收入銳減。1899年樂善堂的堂務停辦,至1904年始告恢復。
英人強租新界後,整頓土地業權,九龍城區部分熱心公益人士,為了免卻土地轉契的繁複手續,索性把產業捐予樂善堂;港府為了表示支持華人的慈善活動,也把樂善堂本堂原址打鐵街32號的業權授予樂善堂,從此樂善堂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名下堂產收入和善長捐獻。初期堂務由各村代表及地方商人共同處理。後來因出現爭執,由華民政務司(即今民政事務局)出面調停,樂善堂於1923年被迫停辦。
二十世紀 堂務的重新開展
1929年樂善堂經重組後恢復活動,接辦女義學(1929)及開辦男義學(1930)。1931年華民政務司整頓樂善堂堂務,引入東華醫院總理參與堂務,樂善堂得以拓展贈醫施棺及中醫駐診等
服務。日本佔領香港期間,不少樂善堂的堂產被破壞,戰後幸得陳祖澤、顏成坤、顧超文等善長慷慨解囊,樂善堂得以再度開展服務。堂址亦從打鐵街遷到九龍城龍崗道61號。按樂善堂現行規程,每屆組織均由不多於一百五十人的「當年總理」所組成,當中並選出二十五人為常務總理,同時設置荃灣、打鼓嶺、井欄樹、蠔涌、坑口等地之鄉村代表,代表在成立時樂善堂服務華界的傳承。戰後樂善堂的社會服務區域,已衝出九龍,遍及港九新界,服務內容,除賑災、贈醫施藥外,以興辦教育最為重要。近年隨着時代的轉變,樂善堂的服務已逐漸演變為多元化之服務,包括:醫療、教育及老人福利等,並積極支持及贊助各項社會公益及文娛教育等活
動。現時轄屬機構共達30多個,分布遍及港九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