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主持:(接上期)數百年來,大磡村從清朝的小村落,到二戰後發展成寮屋區和電影業的夢工場,伴隨着香港的歷史發展。
戰後發展
大磡村曾被稱為香港早期電影業的夢工場。戰前已出現在大磡村附近的零星片場,在戰後開始恢復。許多大型片場在這一帶聚集,包括大觀片場(後改名為鑽石片場)、堅成片場、永華片場、國泰片場和嘉禾片場等,同時亦有不少電影公司租場拍攝或在附近取景,不少演藝名人曾在大磡村居住,例如影星王萊和名導演李翰祥等,現存的「大觀園」四號石屋原屬前上海交通銀行行長吳君肇擁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租予已故影星喬宏。1947年,來自上海的商人楊守仁在大磡村附近買地,並用附近石礦場的花崗石建造22間兩層高的獨立式石屋連花園,供富有人家居住,取名「大觀園」,以《紅樓夢》內的大觀園命名。此外,當時香港正值工業騰飛年代,大磡村出現許多家庭式作業的小工廠,例如穿膠花工場和鑄鐵廠等,大多樓下是廠,樓上是家,孕育一代香港人成長。
五十至七十年代寮屋林立
香港淪陷時人口只有約八十萬人,其後國共內戰難民紛紛避難而至,令香港在1949至50年間人口暴增至二百萬人。內地難民不斷湧入,走到山邊搭建木屋聚居,大磡村漸漸成為難民棲身之地。從前在上元嶺村、下元嶺村、大磡村一帶的菜田已陸續演變成寮屋區。當時村內曾有幾千戶居民居住,但環境惡劣火災常生。六、七十年代,部分大磡村地區仍沒有自來水供應,靠「擔食水」維持生活,即到公眾水喉取水。在沒有電力供應的日子,居民大都靠街坊福利會的發電機來發電。
重建計劃與清拆
港府其後計劃收回大磡村附近的土地,1982年開始登記寮屋並進行居民普查,合資格人士可搬遷到公屋居住。1992年政府向朱氏族人收回大磡村土地作發展用途。直到1998年房屋署宣布清拆大磡村寮屋區,計劃分8期進行。政府於2001年清拆大磡村時,黃大仙區議會要求保存被稱為「大磡村三寶」的3個古蹟,分別為「大觀園」四號石屋、前皇家空軍飛機庫及機槍堡。
未來發展
大磡村寮屋區在2001年完成清拆後,這塊地皮擱置了十多年。2008年,政府決定開展沙中線工程,計劃在大磡村原址興建車廠。2013年,港鐵開始動工興建沙中線鑽石山站,「大磡村三寶」中的飛機庫及機槍堡被拆遷,計劃日後重置於鑽石山綜合發展區內,現今只剩下已故影星喬宏住過的石屋。大磡村現時為港鐵沙田至中環線鑽石山站擴建部分的地盤。撫今追昔,這片已清拆了16年的大磡村,也曾有過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