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若蓮校長媽媽:愛教育也愛孩子

本版主持:小時候家住九龍的蔡若蓮校長,好學不倦,為了教育好下一代,不斷自我增值,至今已擁有3個碩士學位和一個博士學位。蔡校長在繁忙的教學和進修生活中,也不忘與兩名兒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她認為當中關鍵在於尊重孩子為獨立個體,讓其有足夠空間發展個人興趣,而作為母親的也能一同成長。

梁:梁思韻 蔡:蔡若蓮

梁:蔡校長熱愛學習,擁有多個學位,是什麼驅使你不斷進修?
蔡:我一直相信,要做好教育工作,不論是在家教養孩子,還是在學校裏做,都需要不時吸收新知識,提升自我。所以工作再忙,我也要求自己不斷進修,而我選讀的所有課程都跟教育有關。

梁:當時你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為什麼要選擇進修呢?
蔡:我第一個碩士學位是為了我的孩子而讀。當時孩子正準備接受學前教育,於是我去修讀中國語言文學及文化碩士課程,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包括《三字經》等。接着是教育碩士,雖然我已修畢了教育證書課程,但在教育理論和研究方面,我仍要繼續裝備自己。
另外,作為一位語文老師,為了用較科學的方法去理解語言,我修讀第三個碩士學位,英文的linguistics(語言學)。後來我有一段時期入了教育局,職責是跟學校老師一起開發校本課程,我發現並非憑着自己十年的前線教學經驗就能把這工作做好,而是要與時並進,增進知識,才能事半功倍。

梁:你如何在工作、進修和家庭三方面取得平衡?尤其當時你還要照顧孩子?
蔡:在教養孩子方面,我要求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是有質素的。例如我回到家裏會專注地與他們相處,不會一邊與他們聊天,一邊煮飯或者做自己的事。當我們一起逛街時,就算我要給自己買衣服,我也會讓他們參與給意見,從而建立親子互動。至於孩子的功課,我會教他們用什麼方法去做,但不會代他們做;我又把自己的書桌和他們的放在一起,在同一時間,大家各自做自己的功課,休息時就一起休息,彼此鼓勵。

梁:可否與我們分享一些深刻的親子旅遊經歷?
蔡:平日我忙於教書和進修,所以每年暑假我都會安排和兩個兒子分別去一星期旅行。我們一般會選擇較艱辛的旅程,記得大兒子讀小四時,我倆去雲南女兒國,要坐十多小時車程穿過深山才到達目的地,住的地方也比較簡陋,我們都記憶猶新。旅途上,彼此相處不免有矛盾,作為家長的,藉着這些機會教導孩子明白事理。我亦不會幫孩子收拾行李箱,但會教他們一些技巧,例如將衣服捲起來才不易弄皺。現在他們做事都很有條理,相信也跟這個有關。

梁:你和你先生都是基督徒,在教養孩子方面會否有別於一般家長的價值觀?
蔡:我丈夫一家包括老爺、奶奶也是基督徒。教養孩子方面,以學鋼琴為例,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不輕言放棄。我們沒有給孩子壓力,他們考級與否都沒所謂,只要他們真正對音樂感興趣,而不是看見別人學便跟着學。我們亦認為,孩子掌握一門樂器,可以幫助他們抒發和表達感情。

梁:對於現今女性,尤其是為人母親的,你有何寄語?
蔡:作為母親,不要總想着為子女犧牲所有,反而要做一個平衡的人,而且孩子是獨立個體,要尊重和扶持他們。當我的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已把他們當朋友看待,也不會想着要求孩子將來給我什麼回報。我們為孩子付出是應該的,但並不是說當母親後就沒有自己的人生。我們的人生亦需要不斷成長,這個對教養孩子也很重要,因此我經常鼓勵女同事,不要因為照顧孩子而完全放棄事業。

思韻後記
訪問當日滂沱大雨,蔡校長細心地選了一個較便利我工作的地點。訪問過程蔡校長笑容洋溢,特別談到孩子和與同事相處時。我想,不只是教育界,整個香港也需要像蔡校長一樣的慈心媽媽,溶化對社會的戾氣。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