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主持:香港有不少歷史悠久的醫院,默默見證歷史發展。位於九龍城亞皆老街對上山丘的九龍醫院,始建於一九二五年,是九龍半島首間公立醫院。當時由新任港督金文泰主持開幕儀式。直到一九六三年伊利沙伯醫院開始營運,才改變用途。時至今天,九龍醫院內仍保留當年的建築物,是醫護界的活古董。
經歷數變
在英國租借界限街以北範圍後,便着手發展九龍城的城市規劃。一九二○年二月,九龍居民聯會成立,並致函港府要求在九龍開辦醫院,使市民不用長途跋涉渡海求診。港府隨後與聯會商討選址。同年十月,港府決定在通往紅磡、九龍城和深水埗三地交匯處興建醫院,以應付日後九龍地段發展的需要。
一九二二年,威爾斯親王訪港,參觀貫通旺角一帶的建路工程,並於兩年後命名為「Prince Edward Road」,中文為「英皇子道」,其後改稱「太子道」。通車後,區內交通大為改善,人流也漸多,同時吸引了較富裕的人來居住。為應付租借新界後人口大增而出現的更多病患,九龍新建醫院的需求便更迫切。工務局於是在太子道與亞皆老街之間的山丘興建九龍第一間公營醫院,名為「九龍醫院」。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九龍醫院的A和B座病房、以及P和R座啟用,共有四十四張病床。當時,睡床分別有亞洲病人房十六張,收費五毫;歐西病人房二十八張,分三等收費。M座於一九三二年興建,當時為生育大樓,是一幢兩層高、興建於一個緩坡上的建築。一九三五年,九龍醫院中的九龍診所啟用,以應付日漸增加的門診需求。
九龍醫院是香港現存最悠久的公立醫院建築,雖比附近的廣華醫院晚十一年,但比瑪麗醫院還要早十二年。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香港淪陷期間,九龍醫院曾被用作日軍醫院。日軍入侵新界時,九龍醫院醫治過大量傷兵。其後九龍醫院還變成日軍的醫院,本地市民只可到廣華醫院求診。戰後九龍醫院仍擔當重要外科服務,香港大學首位華人外科教授王源美就曾在該院工作,施展治療食道癌的手術。一九四九年,診所旁又興建了九龍首間的九龍胸肺診療所。
直到一九六三年伊利沙伯醫院落成啟用,成為九龍區主要公立醫院,九龍醫院則改作肺病專科和療養院式醫院,除設有本港其中一所最大型胸肺專科中心外,亦為伊利沙伯和基督教聯合醫院復康病人提供延續護理服務。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醫院管理局正式接手管理九龍醫院。八年後,兩間康復科病房的病床及一些專職醫療服務移到九龍醫院康復大樓運作。二○○一年一月,戴麟趾夫人復康院與九龍醫院合併,並繼續為康復大樓提供服務。二○○四年九龍醫院正座落成,亦交由醫院管理局管理。
獨特的歷史建築
九龍醫院由港英政府工務局建築師設計,混合中西典雅建築和低密度院舍風格。九龍醫院共有十座歷史建築物,組成具有重大文物價值的歷史建築群,多棟建築物已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
因應當時華人對西方醫學感到抗拒的顧慮,九龍醫院設計時糅合了中西元素,其古典風格見於寬闊的外牆遊廊、牛眼窗;屋頂就採用類似中式的歇山頂,鋪上瓦片,尤其是垂脊末端向上翹,形狀如牛角。樓房呈長方形,樓下兩側設計為拱遊廊,樓上兩側為柱遊廊,內部中軸以走廊連貫兩邊房間,盡頭開口通風。因歷年來拆卸重建,九龍醫院原有的十七座舊院舍,現只餘下八座二級歷史建築及兩座三級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