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本德中學 學生一年2.4萬小時義工服務

本版主持:「我希望學生不僅在學業中有所進步,更希望他們全面發展,多去了解這個世界,有着長遠的目光。」聖公會聖本德中學校長羅發強說。做校長十多年來,羅發強一直在朝着這個方向培養學生。這所學校不僅有着優異的升學表現,更注意培養學生多元化的發展,組織學生參與義工活動與交流團活動,帶領學生在成為更好的學生的同時,成為更好的人。

服務他人鍛煉自己能力
位於彩虹的聖公會聖本德中學,是一座本着基督精神辦學的學校,致力培養「乃役於人」的社會棟樑。所以除了學習,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鼓勵學生通過做義工培養自身的品性及能力。
在過去一年,學校共組織學生做義工的時間超過2.4萬個小時,獲得了社福署義務工作嘉許計劃的金獎。羅發強指出,學生們所做的義工工作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探訪老人院,一類是擔當大型活動中的志願者。學校每年會和不同的安老機構一起合作,去給各地的老人準備一些茶點,在節假日給他們表演節目,一起玩遊戲,老人與學生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而在大型活動中做志願者則給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在活動中鍛煉他們與人交往、組織活動的能力。羅發強說,不少嘉年華的活動他們學校的學生都有參與,學生們十分樂意參加其中,認為這不僅服務了他人,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

 

走出香港通過交流團了解內地
除了義工服務外,聖本德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組織各類交流團,讓學生走出香港,學習課本之外的知識。羅發強回憶第一次組織交流團還是十幾年前,他當時組織30多個學生去北京。因為第一次組織交流團沒有經驗,不僅要幫學生規劃最適合的路線,還要找到當地的接待機構。在去之前,他心裏有點忐忑,不知道這趟旅程會不會讓他們滿意。
為了第一次旅程,羅發強還和老師提前給學生做了一系列培訓,包括教他們簡單的普通話、告訴他們內地的基本情況, 「當然現在學生們的普通話說得都很好了。第一次旅行團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學生們都覺得學習到了很多,就這樣一年一年辦下來了。」
現在,學校每年會組織超過10個學習交流團,每個學生至少有一次機會可以去旅行。旅行的範圍也從北京慢慢擴大到了上海、江蘇甚至到內蒙古、甘肅等。
學生們在不同的文化團中都感慨良多。曾去了皖南、杭州文化遊蹤的學生陳嘉麗表示,當地學生表演的節目讓他們大開眼界,而與當地學生的交談是拉進香港與內地距離的一座橋樑。在參觀當地屯溪文化保育區時,她見到歷史悠久的牌坊,每走過一個都有被時間洗禮的感覺。

20170607p8-image4

 

重視品德及公民教育 培養全面人才
當聊起對學生的期待時,羅發強不斷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他認為學生的學習有不同的天賦,但是他更希望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有品德、多元化發展的人。
所以在未來三年,該校將以提升品德及公民教育活動的效能為主要關注事項,以多元化的活動來推行品德及公民教育,包括輔以不同的講座、工作坊、劇場、週會短講、展覽等形式,令學生對活動有深刻的認識。
羅發強表示,學校也十分重視教師團隊的言傳身教,他感激自己和一群很有愛心、有能力的教師一起共事。學校着重以身教推行品德教育,讓班主任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透過班際活動令學生有歸屬感,並積極投入校園生活。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