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壓力夾擊 父母出路係邊?
母親節於本月14日過後,父親節又將於下月18日來臨,許多子女都會選定禮物孝敬父母。然而,現今為人父母實在不易,一方面要肩負管教子女重任,另一方面也要面對工作壓力及家人關係等問題。這些「內外夾擊」的壓力,是許多本港家長都要面臨的困境。
工時長 少時間陪小孩
身為室內設計師的陳清彪的兒子現在念中學二年級,每天都要工作10個小時以上的他直言,實在沒有時間陪自己的小孩,「每天早上9點多要出去,晚上基本上10點以後才可以回家,平時要賺錢哪裏有空陪他?周末的時間,我自己也想休息一下。」
陪伴孩子,並非是陳清彪不想,而是工作與生活的壓力推著他不斷向前走。作為一名室內設計師,陳清彪每個月的工資大概有7萬港元左右,「可能別人聽到都會說,哎呀你真的不錯了。可是我給你隨便一算,你就知道真的不夠。」
陳清彪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每個月房租2.5萬港元、自己吃飯5000港元、請菲傭5000港元、養車4000港元、小孩補習費5000港元、每個月給父母幾千港元不等……細細一算,他一個月的工資真的好像所剩無幾。
陳清彪續說,在香港考入大學不容易。雖然兒子現在還是初中二年級,未來不知道可不可以考到滿意的大學,「如果不可以,我將來還想送我的小朋友出國讀書,如果要去英國,至少要準備50萬港元吧。所以壓力還是很大的。」
陳清彪面對的問題,幾乎是每個香港的父親都會面臨的困境。工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在去年父親節前夕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生活壓力的被訪爸爸達73.7%,較前年調查的72%輕微上升。受訪者壓力主要來自經濟問題(25.7%)、工作壓力(24.6%)及健康問題(16.6%)。
除了父親,本港的母親的壓力也非常大。今年三月初,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以網上問卷方式向304名育有12歲或以下子女的母親進行「媽媽壓力指數」調查,12條心理壓力問題總分為36分,分數愈高代表受困程度愈高。結果發現,三成多受訪母親分數高於14分的精神健康警戒線,需要接受心理輔導。亦有五成半受訪母親覺得情緒低落和不開心,四成半受訪母親因擔憂而失眠,更有逾四成受訪母親對自己失去信心。
青春期叛逆 溝通有問題
對大部分本港家長來說,壓力不僅僅是來自生活方面,更重要的是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以及每個父母都繞不過去的學習問題。為人父親的李健平,是一名警察。他說,自己生活上的壓力其實並不是很大,現在讓他比較頭疼的,就是孩子進入到青春期,比較叛逆,兩代人有時候會起衝突。
李健平有兩個兒子,一個念中一,一個念中三。李建平說,到了現在的年紀,他們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跟他們說什麼也不聽。「我是想讓他們好好讀書,可是這也不是我說想讓他們好好讀書,他們就會好好讀書的啊!」李建平有些無奈地笑了。
樂觀面對 獨力照顧三子女
賺錢搵食、照顧父母、收拾家務……留給自己孩子的時間和精力還能有多少?房租、養車、吃飯、補習費用……留給孩子的未來教育的資金還能有多少?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學習成績的變動、將來上哪所大學的困惑……這些問題要怎麼解決?對許多本港家長來說,他們想給孩子的越多,自己的壓力也就越大。而這些,也都是在香港做父母的現實問題。
幸好,大部分本港家長都能樂觀面對壓力,身兼多職仍不言勞苦。年逾50歲的母親陳女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陳女士有一名30歲、家中排行第二的兒子斌仔。斌仔早年曾經身患血癌,需要三度接受骨髓移植。對陳女士來說,當年的噩耗是一波接一波。在斌仔確診並入院的半年內,丈夫被確診患有末期肝癌,病情嚴重,她每日都要奔波勞碌照顧兒子及丈夫兩個病人。後來丈夫離世,留下她一人獨力照顧三名子女。
面對丈夫驟然離世,生活壓力急升,陳女士坦言「沒有時間悲傷,亦沒有機會去諗」,重拾過去的教師工作,母兼父職,賺取生活費,獨力養育子女。回顧這一段經歷,她樂觀地說,雖然心痛子女患病,但卻反而有更多時間與愛子相處。至於陳清彪和李健平兩名父親,他們都有著讓孩子讀好書的願景,可在他們看來,更重要的還是如何可以讓小朋友可以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兩人接受記者訪問時均表示,比起一定要讓小朋友刻苦讀書,成為很厲害的人,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以他們喜歡的方式長大。
「我覺得小朋友的壓力都是父母給的。」陳清彪回憶起自己小時候時說,他不是一個讀書很厲害的人,但現在也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所以我跟我的孩子說,你如果願意好好讀書,我就會供你讀書,如果不想好好讀書,你也要想清楚你如何過你自己未來的生活。」
李建平也表示,他曾經給孩子找了補習老師,但兒子不太想補習,所以他也就不逼迫他們了。李建平在平時會帶孩子參加慈善組織,跟他們一起做環保活動和義工。他說,兩個小孩都樂在其中,他感覺這樣的生活也很好。
調整心態 倡導簡單生活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本港作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整個社會的氛圍都是在不斷要求人進步,所以在香港工作就會面臨工作時間長、負擔重的問題,加上還要處理家中的問題,父母的壓力自然會大。
在緩解壓力方面,狄志遠認為,在主觀因素方面最需要調整的是自己的心態。不管是面對孩子還是面對自己的生活,家長都不要太過於強求最好的或者「No.1」,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同時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壓力調整最重要的就是調整心態,心態調整好,70%的壓力差不多也都會消失。」
而為了緩解父母的壓力,狄志遠認為,政府也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包括在養老方面增加開支,讓「上有老、下有小」的父母照顧上一輩的壓力小一點;同時也應增加一部分教育開支,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拓寬他們的就業渠道,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擔憂少一點。
狄志遠還表示,政府應該更多地宣傳「和諧、簡單」的生活理念,讓香港社會「競爭」的氛圍稍微沖淡一點。他希望,在未來每個港人都可以過?簡單而滿足的生活,整個社會的壓力小了,每個人的壓力也自然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