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的一代宗師杜煥在九龍的日子

二 ○一七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名錄》(下簡稱《名錄》),南音獲選入榜,成為二十個項目之一。南音再 度引起大眾關注,同時喚起對南音一代宗師杜煥的懷念。

南音屬於廣東獨有的說唱類曲子,是廣東地方歌謠體系的重要組成部 分,大約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在廣東發展起來,廣東是唯一能保留南音的地方。廣東南音分為三大類別,包括「地水南音」、「戲曲南音」及「老舉南音」,其中「地水南音」演唱者為街頭賣唱的失明人士,他們一般難以找尋工作,部分選擇在街頭、茶樓或妓院等演唱謀生,表演時以說故事的形式,自彈自唱,用古箏、椰胡伴奏曲,手打拍板敲擊節拍,主要抒發離愁別緒,音調較緩慢和悲慘。

杜煥漂泊香江九龍數十年

早年生活

一九二六年,年約十七歲的杜煥來到香港,在旺角新填地租住一間盲公屋,開始他在旺角和油麻地的賣唱生涯。可是,到了一九三五年,香港廢娼,杜煥因此失去賣唱謀生地方,只好再在街頭賣唱。一九四一年冬,日軍大舉侵華,九龍淪陷後,杜煥為了生活又在夜晚上街賣唱。及後日軍實施燈火管制,又無以為生。香港重光後的五六年間,杜煥賣唱生意又漸次旺場。

217QC002_
▲杜煥在富隆茶樓作演唱

一九五○年,市民的娛樂開始轉為無線電廣播,聽收音機。對杜煥來說,賣唱生意一落千丈。及後到佐敦道佐治公園賣唱,又很快吸引很多聽眾,唱了兩年,生意滔滔。可是公園進行鐵網擴建設施,杜煥又移到街市後開檔,但行人稀少,生活又見困難。杜煥繼續留在九龍舊居,直至一九五四年底。直至一九五五年,他獲邀到香港電台唱曲,自此在香港電台演唱南音。那時候是他一生中最安穩的歲月。

時代變遷 南音衰落

一九七○年底,杜煥在電台直播室唱《再生緣》後接到通知將停播南音,便結束了十五年的電台南音節目。七二年,杜先生失去電台收入,只能回到街頭賣唱。幸得同行收留,搬至廣東道一個閣樓,每晚在油麻地和旺角一帶賣唱,有時在廣東道和亞皆老街。晚年的杜煥仍為生活所困,及至一九七九年,因病與世長辭。

217QC006_.jpg
 ▲南音的一代宗師杜煥,一生醉心南音創作

南音傳承不輟

現存的南音曲目不少,著名的短篇南音有《客途秋恨》及《男燒衣》等,以悲情思戀的情節為題材。著名歌手張國榮、梅艷芳在電影《胭脂扣》中也曾獻唱過《客途秋恨》,正是演繹地水南音的經典。

二○○六年,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啟動「香港文化瑰寶,杜煥地水南音」研究及出版計劃。杜煥所獻唱的錄音記錄得到保存。

217QC007_

南音除了二○一七年獲香港政府納入 「名錄」,其實 「南音說唱」於二○一一年由澳門政府申請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東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樂種之一,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音如時代流行曲一樣家傳戶曉,盛極一時。然而,時代變遷,現時瀕臨失傳。南音這份瑰竇應該繼續受到重視,既是對一代南音宗師杜煥的最後致敬,亦是對這份中國傳統樂種的尊重。粵港澳作為廣東南音文化重地,應更加推廣,承傳下去。

217QC008_
▲唐健垣是古琴大師、粵劇名伶,曾是演藝學院中樂系的系主任。七十年代起,唐健垣肩負重任,繼續自彈自唱一心三用,獨力延續南音餘韻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