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副局長 楊潤雄 – 重視溝通 尊重 專業



香港教育局副局長 楊潤雄 – 重視溝通 尊重 專業

P6.jpg

梁:梁思韻
楊:香港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

梁:楊副局長,可否分享加入政府工作的過程?

楊:我在香港讀大學,畢業後在會計師樓工作三年,其後在私營機構工作一年,之後在外地工作,加起來在私營機構工作了七年,其後加入政府任職政務主任。

梁:你曾在食物及衛生局、民政事務局、教育局工作,對於處理問題會有分別嗎?

楊:是有的,其實每個職位都有不同。我加入政府二十年,不計算五年的問責官員在內,我做了二十年公務員,當中十年是從事民政工作,亦在運輸部門、香港駐悉尼經濟貿易辦事處、食物及衛生局工作。無論在地區民政處還是在民政局處理有關新界西的事務,最終都是一種人與人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在處理、解決不同民政問題,必須由人的角度出發,人與人的溝通、解釋及聆聽意見,在食物及衛生局工作,人的健康是重要的,是首要先處理的事項,但另一方面我們亦處理科學上的證據,數據比較多,同時亦要考慮食物的安全及供應,從中需要達至平衡。

然而,教育是普遍大部分人都會接觸得到的,某程度上大部分人會有所接觸及理解,因為曾受自己成長的學校、兒童就讀的學校或身邊朋友聽取的資訊而影響,對教育會有主觀的想法。但其實教育是一項專業,不是單單從網上得到的資訊,如何協助兒童成長當中是有?專業的成分。我們常常提倡尊重專業,當中的確需要專業討論,而不是單憑一般所看到的而作出評論。經過專業討論,我們認為有些是要實行,亦要從民意中取一個平衡,是教育局面對其中一個較大的挑戰。

梁:沒錯。我們討論的教育問題,家長及學生都認為讀書有壓力,楊副局長認為在香港讀書是否太大壓力?

楊:某程度上是,不單是學生、家長、老師都有壓力。整個系統壓力都很大,其實過大壓力的原因是因為過分緊張學童,大家都希望小朋友可以健康快樂成長,另一方面可以學習,在國際間要有競爭力,是同一時間期望太多。種種原因加起來,的確令學童及家長帶來壓力,所以我們打算研究可否放鬆制度的問題。有很多方面可著手,主要是希望政府首先推動,亦需要學校及家長配合,如文憑試制度,最近學生都有反映最後三年的高中學習比較辛苦,而老師都因課程較為密集而感到辛苦,有時候更需要補課。這些我們都需要討論,我們不單只關注成績,亦須考慮學生在吸收知識在將來在國際層面的運用。大家都明白這些事情都是帶來壓力的源頭,都是須要正視及處理。

梁:你職務繁忙,可否分享一下你與兩位子女的溝通方法和親子活動?

楊:其實沒有特定方程式,但發覺之前自己都做得不夠,很多地方需要改善,或多些溝通會更好。我覺得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必須從小建立,關係才會慢慢親密。當子女長大後開始獨立,有自己的朋友和想法,會慢慢地有轉變,這便開始可能有疏離。

梁:同意,之前曾與幾位學生談論,他們都說壓力是來自父母,父母會以自己經驗去評論及提供意見。

楊:其實世界轉變得太快了,自己的決定也難免會出錯亦很難預計。像是當初我在大學,雖然有很多科目我也可修讀,但當時沒太大決心選擇主修科目。其實在每個人生階段,大家或許未必有很清晰思維選擇自己的路。如身邊有朋友、長輩,可多聆聽一下,吸收意見。而我都會分享自己的經驗及意見給子女。

梁:以我從事教育角度來看,我覺得他們應該是快樂的孩子,因為他得到父母的尊重。

楊:我覺得主要是孩子的看法,雖然在我們角度來看是分享及給予了很多,但他們如何接收意見亦都很重要,所以我覺得從教導開始應該由小培養他如何感恩所得的事物,而不是盲目說不給予壓力。其實我覺得教育兒童有一個原則就是了解,這才是真正的愛護他們。

梁:明白,多謝楊副局長。

2005年楊潤雄為當時九龍城民政事務專員陪同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到訪九龍城
楊潤雄了解跨境學童上學情況
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
楊潤雄與梁思韻合影
師生們送的紀念品,多年來楊潤雄也惜而重之,放在其辦公室當眼處

思韻後記

訪問當日沒想到楊副局長比我和記者還要早在會議室準備,那份親切笑容融化在場所有人,反映他做事的認真和細心。整個訪問話題由工作到家庭,出現最多的字眼是「溝通」、「尊重」和「專業討論」,感謝他讓我那份遺忘已久的教師尊嚴再次被喚醒。的確,教育是一門專業學科。當說起與子女的難忘事,對於早期沒有無線電話年代,在辦公室有時未能親自接聽子女來電的歉意,可見楊副局長對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視。

159qc005_

梁思韻(Renee Leung)
教育工作者,在多間報刊撰文,專注親子教育、地區政策等議題,透過文字宣揚愛的教育。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