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嶺
與香港早期採石業
本版主持:香港開埠早期的發展,漁農等行業固然最為主要,不過,採石業亦扮演了重要角色,曾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當時,位處東九龍一帶的花崗岩質素最優,打石工人聚居在茶果嶺等地附近,以方便工作。在七十年代初期,採石業從業員佔全港總就業人數的8%,小小的香港,曾經有達十個石礦場。茶果嶺位於觀塘麗港城與油塘之間,背靠大山。這天然屏障阻隔了外面的煩囂,也因此交通不十分便利,除小巴外,並沒有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所以,茶果嶺就好像城市中的一片寧靜角落。
茶果嶺地質與採石業興起
一九二二年的軍部地圖顯示,茶果嶺被標示為Rocky Hill,意謂「石丘」。至於茶果嶺一名,則是來自山上長有的大量茶果樹,因而令後人稱作「茶果嶺」。香港的地質主要是火成岩、沉積岩及花崗岩,而花崗岩佔了香港總面積約三分之一。香港開埠後,基建陸續展開,建築需要大量石材。當時香港的石礦場,包括亞公岩、石澳、筲箕灣、大石下、土地灣、石塘咀、鯉魚門、茜草灣、牛頭角及茶果嶺,吸引了不少人投身打石業,當中以來自廣東省的客家人的打石技術最為熟練。打石工人為方便開採石材,通常在採石地點附近聚居,一些工人在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等石礦場建立村落,其後四村結盟,合稱為「四山」。「四山」均設有「頭人」一名,是石礦場的承辦商,他們不是朝廷命官,然而清廷准許他們穿官服代表清廷管理這些礦場和鄉務。「頭人」在賣出石材後,抽起自己佣酬,將部分稅項交予清政府。
香港早期的打石業
茶果嶺雖以盛產花崗石(也稱麻石)聞名,不少人投身打石業,但因為打石工作辛苦,本地人普遍不願意做。於是,一大批來自廣東省五華縣、惠陽縣等地的客家人就南下謀生,他們刻苦耐勞,補充了當時的人力,開創了香港打石業的初期歷史。一八四二年,《南京條約》簽訂後,英國接管香港島,「維多利亞城」的建成需要大量石材,打石業逐漸興旺,促使更多人投身打石行業,是打石業的黃金時代。早期的打石技術是採用全人手開採,會先於礦石的表面用槌和長支型的炮劖在石面上開鑿石孔,再以木楔子打進孔穴,之後灌水令木楔子吸水發脹迫爆石材而取。
當其時不少殖民地建築也是取材於此,例如一九一二年啟用的舊最高法院大樓,甚至遠至廣州、落成於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的天主教聖心教堂,所用的花崗石也是來自「四山」這個石礦業重鎮。茶果嶺村內早期落成的房屋、學校、天后廟等建築物,特別是天后廟,皆由花崗石所建成。
一九四七年,油庫設立,茶果嶺進入最興旺的年代,一直至觀塘工業區的出現。當時,油庫為茶果嶺帶來就業機會,吸引大量外人遷入和居住。其時,正遇上內地人遷來香港的高峰期,茶果嶺因為住屋租金便宜,成為他們的棲身地,有些人更在村中開設小型工廠。據一九五五年的人口統計,當地居民達六千五百人,出產瓷泥和麻石的工人佔二千、三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