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規管醫療儀器 中小型美容院面臨結業潮
2012年造成一死三傷的「DR醫學美容事故」轟動全城。政府早前向立法會提交規管醫療儀器的立法建議,希望保障市民權益。但美容業人士擔心,此舉將增加業界成本,大批中小型美容院恐遭受兼併或面臨結業。
逾九成小型美容院無錢聘醫生駐場
「為了得到顧客的認同和與時並進,我們要修讀很多課程,例如光學、國際專業美容師文憑、按摩、纖體、體重管理、營養學等。」Bonnie原本是手術室護士,起初為了料理自己的皮膚而報讀美容科程,繼而培養出濃厚興趣,轉投美容業界發展,憑個人努力耕耘,現已成為擁有超過20年經驗的美容師,還開設了自己的美容院。
然而,政府早前計劃就部份美容儀器進行立法規管,對Bonnie和她的同業來說,卻仿如晴天霹靂。
根據政府的建議,當局計劃就15款用作美容用途的醫療儀器進行立法監管。這些儀器必須由註冊醫生在場監督下使用,或由曾接受相關培訓的人士操作方可使用,當中包含微針、HI-FU、激光等常見療程。
Bonnie指出,若有關政策實施,將會令她的美容院成本大增。她說:「我們在這行業做了20幾年,是否就這樣走到絕路?這樣對我們很不公不平,(我們感到)前路茫茫。」
Bonnie的擔心不無道理。一份有關立法規管醫療儀器對業界營商環境影響的評估指出,目前本港大約有6000間美容院,當中每間有9至10名員工,推算全港大約有54000名美容從業人員。若政府強行監管業界普遍使用的美容儀器,將會令大批中小型美容院遭受兼併或面臨結業。
香港化粧品同業協會會長何紹忠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在政府的建議框架下,現時美容服務的主要工作,當中將會有80%需要由醫生或醫護人員駐場監督方可進行,屆時勢必出現由醫療專業壟斷。
他說,92%小型美容院,根本不可能負擔聘用醫生駐場,換句話說,這數千間小型美容院只能無奈地「被結業」,數萬名美容從業人員同時亦只好「被失業」。
儀器進口商也受影響
事實上,受影響的不只是美容業界前線員工,還有儀器進口商。何紹忠說,這項建議牽涉到九成的美容儀器,「儀器進口商第一個要執笠,因為好多美容院都不敢購買儀器,連HI-FU都變得不安全了,惟有改療程,因為大家都不敢犯法。」
「我自己曾經營者美容院16年,我本身也是醫謢人員,所以很緊張使用美容儀器,明白有風險。」從事美容儀器代理的梁小姐Maggie,專賣入口自英國、韓國、以色列、歐洲等的美容儀器,而且正正是現在政府建議的規管制度下,市場最流行的儀器。「高強度聚焦超聲波(HI-FU)、單極射頻、雙極射頻,我都有賣,所以我是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公司。」
Maggie表示,香港的美容行業龐大,真正發生事故很少,當局有意規管是多此一舉。她說:「我做HI-FU都做了3000幾個case。」香港有大約6000間美容院,從業員達數萬人,若每人替客人做100次HI-FU,保守推算也有數百萬次,基數很大,所以真正發生事故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