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美術館位於觀塘海濱,作為香港首間非牟利民間美術館的創辦人,孫燕華覺得自己有種使命,要讓人看到香港也有人、有機構願意投放資源和心血在非牟利的藝術事業。她更想建立一個良好互動的平台,扮演「挖掘者」角色,讓往日較為低調、新生代以及較少被觀眾留意到的本地藝術家,綻放光芒。
中學課外活動觸發對歷史文化興趣
當回溯創辦一新美術館初衷時,孫燕華的回憶從在美國讀中學的一次歷史課外活動開啟。老師帶領他們到美術館看希臘雕塑,「那次我很深刻,透過雕塑了解文化藝術和歷史,讓我們在課堂覺得很沉悶的歷史活現在眼前。」
也許是那次經歷激發了孫燕華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和觸覺。之後她每次旅行,都愛造訪當地博物館和美術館,從中學習當地的歷史文化,「一幅畫裡說的一些故事、一些人,你可能本來不認識,但出於好奇、被吸引,你就會主動去了解,從而揭開了很多東西。」
前段時間,她去墨西哥旅行,在國立人類學博物館見到一個陶瓷,「我本來對墨西哥的歷史文化完全不認識,但是因為見到這個陶瓷很有趣,我就要去學習這是什麼時代,原來這個時代發生過戰爭,從而學到很多當地的歷史文化。」在孫燕華看來,這就是博物館的珍貴之處。
舉辦不同展覽、文化活動
所以創辦一新美術館的想法也由此而來,希望藉此創建一個平台,呈現中國文化藝術的多元性、獨特性和含金量。
一新美術館的團隊規模很小,只有六人。孫燕華主要負責美術館推廣和對外聯繫,換言之,去發掘那些在本地文化藝術發展過程裡的滄海遺珠,給予他們機會呈現他們視野裡的傳統文化和中國情懷。
自2015年美術館成立以來,「困難接踵而來。」孫燕華坦言,成立之初的困難在於如何被看見和被理解,「當年的難處是向觀眾介紹我們的本質。」現在的困難則在於競爭。過去八年間,香港文化藝術生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強有力的文化政策下,大型博物館、美術館正在賣力地舉辦各類展覽、文化活動,如何在這夾縫裡生存下去,「如何做才能吸引更多觀眾,特意來觀塘一個商業大廈裡看展覽,是我們的要考慮的問題。」
近年,政府致力將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一議題成為近來熱話,也有媒體來訪問孫燕華的看法,「我總是說,這就是我們過去一直以來做的事,展覽本地藝術家筆下東西文化交匯的精品。」只是眼下這件長久堅持的事,變成了一股潮流,孫燕華很開心。
出任公職為民間團體發聲
孫燕華先後獲邀出任政府多個文博機構公職,包括藝術發展局成員、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委員、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等。2017年,孫燕華獲民政事務局頒授嘉許狀,表彰其在推動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貢獻。2020年,她更獲頒授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孫燕華一直透過這些身份,嘗試代表民間團體發聲,分享期望、困難,同時她也在此過程裡觀察和向向大型公營博物館學習,了解他們的運作安排、考量和挑戰,再應用到一新美術館的營運中。
